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行业动态 > 正文
溧水晶桥镇省级传统村落介绍之一 石山下村:千年古村焕新颜 农文旅融合绘就富民新图景

日前,溧水区晶桥镇石山下村迎来农文旅融合新亮点——石山下村占地5000平方米的房车营地正式开营, 同时,“水韵江苏·自在驾游”溧水1号旅游线路同步发布。此次活动标志着溧水区在推动乡村旅游升级、打造长三角休闲度假目的地的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

石山下村是溧水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年先后获评江苏省首批传统村落、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及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年接待游客量突破70万人次。

古韵乡村 文化传承越千年

石山下村全村农户160户,常住人口650人。石山下村文化历史渊源流长,1245年建村,至今已有780年的历史,因村前有一座石山而得名。石山下至今保存着源于西周的13本刘氏宗谱,刘氏先祖1245年从云南迁徙至南京,落居洪山村,后改名石山下村,迄今已有25代,祠堂保存的13本刘氏族谱源起西周,族谱内记载不仅有宗族家礼、家训、家规,还有先祖画像及先辈功业等。

位于村庄西北角的刘氏宗祠是石山下最古老的地标性建筑,刘氏宗祠建于1820年,400多平方米,三进三出,砖木结构,白墙黑瓦,祠堂内梁柱、石刻等精美依旧。历经200年人世沧桑,迄今仍完好保留于村前,2006年入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在村古祠堂大门前,两棵400多年预测收成的流苏树, 这两棵树结的果实年年外形各异,形似五谷,当地人都叫它“年成树”。当地人说,五谷树四月花开如飞雪,端午前后结果,果实形状一年一变,或似稻谷、或像玉米、小麦、高粱等。村上老人说,这年成树,能预报庄稼的收成呢。

走进石山下村中心位置,一幢青砖老房子前,一棵有500多年树龄的古金桂花树着实让所有人开了眼。树冠有几十平方米,有20多根分枝,都已钻进土里。最粗的有手腕粗,最细也如手指般。这棵老桂花树树干直径有50厘米左右,树干上还有些树洞,能伸进一只胳膊。距这棵金桂20多米远处,还有一棵树干10多米高的银桂,树干直径有40厘米左右,这棵银桂也有400多年树龄。每年桂花开时,清香溢满全村,更奇的是,两棵树每年都开花两次。说起两棵老桂花树的历史,村民刘传云说,听上辈人说,这两棵老桂花树是其祖上随村里的戏班子到湖南唱戏时带回来种的,传到他这辈已不知多少代。

还乡再造 延续村落文化留住乡愁

静静停放的老纺车、煤油灯、新四军军用水壶……2016年,晶桥镇综合利用石山下刘氏宗祠建设了石山下村史馆,村史馆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对古村历史沿革、文化、风俗、基层贤达等进行展示。从静静停放的老纺车、旧犁耙中,人们看到了刘氏先祖带来中原农耕文化、纺织技术,在这块土地上拓荒垦田、繁衍生息的流光岁月。也从“十三本宗谱及英才先贤”陈列中,看到芮氏族人“修德立身、表见于时、策名效忠、宣力于国”,把家与国连在一起的世代情怀。在寻根溯源中,弘扬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热土篇”,则追忆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芮家村战斗的红色历史,站在油画《陈毅粟裕新桥会师》面前,仿佛看到当年这里点燃的抗日烽火,听到“抗大九分校”传出的抗日歌声。村史馆通过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言传身教,将这份信念与忠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缝纫机、搪瓷盆、永久牌自行车……2019年4月,位于石山下的中国供销社博物馆开馆营业,这是全国最大的供销社主题博物馆。 石山下村供销博物馆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博物馆陈设合作溯源、发展印记、改革前行、砥砺奋进、再铸辉煌五大篇章,分别讲述了中外供销合作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我国供销合作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市场经济大潮下供销合作社完成的一系列改革;全国总社恢复成立后,供销系统展现出的全新面貌以及江苏省内供销合作事业的特色与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供销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新成就,旨在展示供销文化的独特魅力,帮助人们寻回记忆,思考当下、启迪未来,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了解传承供销文化的新基地、新视角。在这里,老一辈们可以重温历史、找回记忆,年轻一代可以了解父辈生活、品味供销文化。

2014年以来,石山下村作为溧水区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点之一,在充分考虑石山下村的区域特点、地理环境、产业特色、文化特征等因素上,确立了以“还乡”再造为理念基础,以“乡村度假”为龙头带动,以文化创意为产业向导,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索出了一条打造特色美丽乡村的路子。晶桥镇负责人介绍,2023年,晶桥镇进一步完善了石山下村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注重挖掘传承乡土文化,新建了石山下村非遗展馆、农耕文化教育基地、星空露营基地、游客中心等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拓展提升乡愁的人文内涵品质。

美丽乡村游 唱响富民曲

在石山下星空露营基地里,游客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席,畅享怡然自得之乐。露营市集内,竹上云想、富财圩螃蟹、曹庄富硒生态园、山下别院、猕园农场等商户的各类产品和手工编织、糖人、剪纸等非遗产品云集于此,令人目不暇接,不少游客在此精心挑选着当地的农副产品。“石山下村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浓浓的乡愁,当地的富硒农产品也让我们收获满满。”来自南京城区的李浩一家高兴地说。

石山下村旅游热,也引爆了村里的农家乐和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在石山下有一家叫南塘小院的农家乐,庭院里竹亭假山、野花青草,搭配竹房,屋内陈设着清一色的竹桌竹椅等家具。“我们的菜都是地道的绿色农家菜,节假日农家乐生意十分火爆。”农家乐老板傅竹平告诉记者,他原本在乡镇企业上班,随着家乡的发展,决定在家门口创业,现在每年收入有二、三十万元。 目前,石山下村已经有大大小小近20家农家乐以及米糕、手工麦芽糖等店铺,唱响了乡村旅游富民曲。

近年来,晶桥镇通过打造红色农旅、春日尝鲜、夏日采果、秋日蟹逅、冬日围炉特色主题“五彩晶桥”乡村休闲游系列活动,全方位植入以红色研学、户外休闲、亲子采摘等为主题的体验式多元旅游业态,打响“五彩晶桥”乡村旅游品牌,推动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民房变民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增色,迸发出全域乡村旅游的新活力。2023,晶桥镇“五彩晶桥”乡村休闲游系列活动暨“山居秋暝”露营季启动仪式在石山下村拉开帷幕,游客们尽情在这个千年古村落感受非遗历史、农耕文化、民俗风情、星空露营的魅力,领略山水田园间的“诗与远方”,点燃了乡村旅游消费新热情,当地富硒农副产品、富含当地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供不应求,助力石山下村农家乐、民宿、米糕店等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张福敏)

记者手记 :从“空心村“到网红打卡地,石山下村的蜕变印证了“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在这里,古树年轮与房车营地共生,宗族记忆与文创产品交融,走出了一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之路。

责编:刘丹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