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近日,中国石化资本投资入股海德明能(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海德明能”)正式完成,这是中国石化资本代表与海德明能的又一次握手。此前在2024年6月,中国石化资本旗下恩泽基金投资该公司,这一基金是中国石化资本发起设立的中国石化首支基金。
近年来,中国石化资本通过直投+基金投资模式,入股多家氢能产业链企业。海德明能100%控股的子公司海德氢能被视为多轮投资的重点。海德氢能专注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绿氢科技企业,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先进绿氢制取利用综合解决方案,首创了高效率、高动态、易维护的方形插片式带压电解槽,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多个制氢项目。
在聚焦这家企业之前需要读懂一些基本概念。氢(Hydrogen),是化学元素,极易燃烧、无色透明、无臭无味且难溶于水。氢本身不像石油、煤炭、阳光等直接存在,但它能储存和运输能量,具有原料、燃料的双重属性。
绿氢(Green Hydrogen),核心是使用 100%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产生的电,常通过一个 “电解水” 的技术来制造氢气。在生产过程中基本没有碳排放,因为也被称为“零碳氢气”,被视为钢铁、化工、重型交通等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能源。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205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中国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呈逐年上升态势,绿氢开发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的引领者。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氢气产能超500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1.6%;全国累计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600个,已建成项目超90个,已建成产能约12.5万吨/年,已建项目产能占全球的51%。2024年新建成项目35个,新增产能约4.8万吨/年,同比增长约62%,新建成项目产能占全球的63%。
2025年3月,全国两会传来重磅信号。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氢能列为“前沿新兴产业”,助推氢能产业加速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海德明能聚焦绿氢技术,推出全球首创插片式带压电解槽及电解水制氢系统“氢舟”。2024年11月,海德氢能全球首台套千标方级的方形插片式带压制氢系统在鄂尔多斯市下线。
目前,“氢舟”通过自研新能源系统控制技术,开启“降本增效”的运行模式。稳态制氢的场景下,能够帮助业主改善16%综合经济性。在光伏制氢场景下,综合经济性改善能达到25%。
海德明能的创始人及核心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清华系,创始人姚昌晟是清华大学工学本科、博士,拥有丰富的新能源行业战略规划与落地实施经验,牵头主导国家级氢能技术研发项目。该公司副总经理胡骏明是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具备12年氢能领域技术研究与企业管理经验。海德明能的技术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团队,目前累计取得60余项电解槽核心专利及10余项制氢系统软件著作权。
今年4月,海德明能位于南京浦口生产制造基地正式启用,新基地配备千平米级实验研发中心,覆盖材料研发、部件测试到系统集成验证全流程,实现“研发-测试-生产”闭环。
产业协同创新提速。2025年2月,海德与惠生工程达成战略合作,基于海德氢能的碱性制氢技术,力求实现电解制氢系统的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发展,并致力于大型醇氨项目及实证平台项目的工程化实施。
政策与资本形成共振。今年5月,中石化发起设立氢能产业链创投基金。该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将对氢能“制储运用研”全产业链环节进行前瞻性布局和培育孵化。该基金已投资13家产业链企业,覆盖从制氢技术到燃料电池的全链条。
同时,海德明能加速推进全球生态布局。去年底,沙特阿美风险投资(Aramco Ventures)已经完成了对海德氢能的战略投资,这是阿美风险投资对亚太地区氢能领域的首次投资。海德明能还与壳牌、道达尔能源共建国际项目。其与欧洲石油公司在德国落地的风电直连项目,成为中国电解槽企业首个符合欧洲标准的标杆案例。
这支清华实验室走出的团队将自研绿氢技术及解决方案从生产线推向更广阔的海内外市场。值得期待的是,在沙特NEOM新城,这座沙漠中的未来之城规划了全球最大的绿氢项目,而中国技术将首次参与国际竞标。
栏目策划 赵伟莉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玥颐 实习生 卫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