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明实践 > 正文
无锡长宁社区:用爱搭建“心灵家园”,守护“一老一小”精神晴空

当剪纸的红纸在指尖流转,当祖孙俩在趣味运动会上并肩欢笑,当心理咨询师的话语如春风般化解愁绪……在无锡惠山区长宁社区,一场持续一年的“阳光心灵家园”项目,正为30组精神残障人士及困境儿童家庭编织着温暖的守护网。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长宁社区携手无锡市惠山区心理咨询师协会,以省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为阵地,交出了一份“用专业传递温暖,以服务点亮希望”的民生答卷。

精准服务:从“个案守护”到“团辅共融”

长宁社区聚焦二级至四级精神残障人士占比高、困境儿童极需关爱的现实需求,创新“1+1”个案服务模式——由心理咨询师与社工组成专项团队,完成20次入户关爱服务,覆盖100余名家属。70岁的王阿婆因患精神障碍常年闭门不出,团队通过每周回访、定制“情绪管理+家庭支持”方案,不仅帮她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更让女儿学会了科学照护技巧。“现在妈妈愿意和老邻居聊天了,家里笑声都多了。”王阿婆的女儿感慨道。

团辅活动则以“量质双优”实现突破:原计划开展60场,实际完成111场,服务2770人次。其中,“老小孩携手成长”系列活动超50场,通过趣味运动会、剪纸培训等老少协作项目,打破代际隔阂。10岁的困境儿童小宇在与残障老人组队做手工时,从沉默寡言变得主动分享,“张爷爷教我剪窗花,我教他用智能手机,我们是好朋友。”

创新实践:让“心理疗愈”遇见“文化根脉”

项目的独特魅力,在于将心理咨询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在“支持系统能力提升”活动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带领参与者在剪纸中疏导情绪,在冬至包汤圆时畅谈心事,在非遗扭扭花制作中重拾自信。“以前总觉得自己没用,现在会剪‘福’字了,社区过年还贴了我的作品!”精神残障人士李师傅的话道出了许多参与者的心声。“双线融合+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更让温暖不打烊:线上微信社群每日推送心理知识,线下每月8场主题活动从不间断。养乐多企业志愿者送来健康讲座,非遗传承人亲授手工技艺,社区志愿者全程陪伴……多方力量织就的支持网络,让服务既有专业温度,又具社会广度。

成效斐然:绘就“代际共融”的和谐画卷

一年间,项目交出了亮眼“成绩单”:85%的老年参与者健康养生知识显著增加,70%的老人孤独感减轻;90%的儿童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增强,80%的孩子学会了团队协作。更珍贵的是,精神残障人士的复发率持续走低,不少人从“被动接受服务”变为“主动参与社区公益”,在红歌会、手语表演中绽放光彩。 从省级示范点的持续深耕,到“一老一小”的双向奔赴,长宁社区用实践证明:精神残障人士的康复之路,需要专业护航,更需社会共融。无锡市惠山区心理咨询师协会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化数字化服务,联动更多企业与学校,让“有爱无碍”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让心灵家园真正成为守护幸福的港湾。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