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迎来历史性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新时代,想要全面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效能,须不断创新中华文明故事的主体、理念、体裁、内容、形式、载体和机制,让中华文明故事在世界“传开来”“活起来”“火起来”,不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全媒体矩阵联动发力,让中华文明故事在世界“传开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时代,让中华文明故事在世界“传开来”,需选择海外受众可理解、易接受的多元载体,全力打造外宣全媒体矩阵,加速报、刊、网、微、云、屏全形态聚合,文、图、音、视、数全要素呈现,全方位、多层次提升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作品质量和文化内涵。一方面,压实主流媒体主体责任。主流媒体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采用多语言策略,主动讲述中华文明故事。要从中国文化沃土、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推广一批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电影、电视和纪录片,出版一批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经典的多语种图书,报道一批承载中华传统美德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江苏各级广播电视媒体应充分发挥内容创作和文化资源大省优势,以消息、专题、评论等多种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例如《南京记忆·世界记忆》《夏和他的“中国之家”》《蒋永庆与他的鸟儿们》等专题报道立足于中国大地,既“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又契合和平与发展、生态共生等全球公共议题,为全球受众全方位了解江苏、感知中国、聆听中华文明故事打开了视听窗口。另一方面,巧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要善于“借梯登高”,主动链接融合TikTok、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X平台等海外社交媒体,主动拓展“洋网红”的传播圈层,扩大海外企业、青年留学生团体和个人在海外媒体平台的声量,齐头并进,形成中华文明故事聚合传播的新局面。例如,美国网红“甲亢哥”通过数小时一镜到底直播,带领全球数百万观众深入感受中国风土人情与中国文化魅力,掀起了海内外观众对于“中国文化行”的讨论热潮,成为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
数智化技术全景赋能,让中华文明故事在世界“活起来”。中华文明故事传开来后,要想更具吸引力、影响力,还必须在“活起来”上下功夫。当前,大数据、物联网、数字仿真、智能大模型、计算机视觉等新兴数智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中华文明在世界的活态传播拓展了更为广阔、新潮的表达场景。一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新时代,过去平面化的外宣模式已无法满足海外受众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关注体验的沉浸式叙事。借助AR、VR、MR等数智化技术,将历史、文物、人物、文化典故以故事性场景再现和动态化演绎,让中华文明故事更加生动、立体。全球受众就可以通过体验秦陵地宫、良渚古国、北京中轴线、南京古城墙等虚拟场景,感知中国的壮美河山、市井烟火、精神风貌和传统节日氛围,感受中华文明的活力与魅力。二是打造跨文化共鸣场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本身就是一场跨文化的情感共鸣之旅。借助大数据分析和算法追踪等数智化技术,识别不同文化圈层海外受众的认知偏好和情感需求,精准推送和构建文化交融、情感相通的中华文明故事叙事场景。依托3D建模、ASMR音效、脑机接口等数智技术,强化感官联动与情绪感知,让海外用户借助个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就可体验“身虽未至,心已远行”的中华文明之旅。三是打造跨时空互动场景。通过元宇宙、全息投影、动作捕捉、即时交互等数智化技术,大力训练基于大模型的“虚拟数字人”,完善多语言自动生成系统,让虚拟数字人化身中华文明数字AI讲解员与对话者。丰富虚拟数字人与海外用户文化共创场景,重点开发实时协作型的元宇宙文化共创坊、知识学习型的文化解谜馆、数字资产型的NFT文化拼贴实验室。目前,“大运河元宇宙”已经吸引几十个国家用户共建虚拟漕运码头;敦煌研究院的“丝路NFT拼贴”已产生上万件跨文化作品;国风虚拟人“天妤”发布“凤凰妆”挑战后在海内外自媒体平台上引起了天妤国风仿妆的热潮……这些案例都在跨时空互动过程中,让中华文明故事的海外传播实现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交互、从单向传播到共同创作的范式跃迁。
中国文化IP“造船出海”,让中华文明故事在世界“火起来”。中国文化IP是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载体。从首个“非遗版春节”带来“中国游”的热潮,到《庆余年》《三体》《哪吒2》在全球范围内强势圈粉,再到《原神》《黑神话:悟空》等现象级中国游戏席卷全球,近年来,中国文化IP密集出海,在海外刮起强劲“中国风”,让中华文明故事在世界逐渐“火起来”。新时代,中国文化IP要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世界理解中国的重要抓手,既要“借船”出海,更要“造船”出海。一方面,坚持“内容为王”。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深度挖掘中华文明丰富内涵,提炼其中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时代气息的元素,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理念等,打造更多具有全球文化公约数的中国文化IP,实现从“中国IP”向“世界IP”的转型和跨越。要锚定文明对话的元命题,把握数字时代分众化特点、文化消费规律、文化产品国际化特征,融合多元文化元素,针对不同海外受众打造多语种IP及其衍生内容。二是坚持“创新为要”。中国文化IP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共同价值进行创新。要深度开发中华文明故事资源库,围绕文学类、影视类、动漫类、游戏类、文旅类方向,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和辨识度的原创IP精品。比如,可以对中国经典的文学名著、现代畅销小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进行IP创新诠释、表达和再创作。三是坚持以合作为引。优化中华文化IP的全球全产业链布局,搭建全球协作网络,与全球知名书刊、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游戏等的出品方紧密合作,推动跨文化IP联合创作,打造联动IP产品。加强与重点目标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企业、艺术机构合作,推动中国文化IP产品本地化、渠道本地化和运营本地化。加强国际版权管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积极寻求国际版权合作,将中国优秀的文化IP推向全球市场。
李潇翔 孟源(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意识形态在中国形象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号:23CKS05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