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文脉传承|“非遗+”视域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文化基因与实践智慧,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资源支撑。将非遗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不仅是传承文化根脉的必然要求,更是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路径。

激活非遗的思政教育基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多元复合的系统工程,包含价值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行为养成等多个相互关联的维度。非遗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智慧结晶,涵盖表演艺术等多元领域,承载着独特的精神内核与教育价值。从思政育人视角看,其思想价值体现在道德教化、文化认同、情感培育和实践能力四个重要层面。

在道德教化层面,非遗是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传统戏曲通过剧情与人物塑造,将忠义、孝悌等价值观融入艺术表达;陶瓷烧制技艺中,匠人对工序的精雕细琢,诠释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以艺术与技艺为载体,把“仁义礼智信”等抽象的传统文化精神规范,转化为可感的文化符号与实践场景。这种具象化的呈现打破了理论说教的局限,让学生通过多元感官体验,理解道德准则内涵,增强了思政教育感染力。

文化认同是“非遗育人”的关键所在。非遗作为活态文化传统,留存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记录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精神追求。长调民歌咏叹草原生态,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龙舟竞渡彰显集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二者皆是中华文化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象征。让学生参与非遗体验,能够跨越时空与先辈产生情感共鸣,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建立起民族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情感培育是非遗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维度。非遗审美表达丰富,从苏州评弹的韵律到苗族银饰的纹样,都蕴含着中国人对美的理解。将古琴艺术、传统绘画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融入思政课堂,构建“以美育人”的情感浸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艺术时,既能感受韵律、意境之美,又能领悟其中哲学思想,摒弃生硬说教,以审美体验为桥梁,培养人文情怀,树立正确价值观。

实践能力提升是“非遗育人”的突出优势。以龙泉青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为例,学生可以在揉泥、拉坯等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技艺的精髓,培养专注力与工匠精神。非遗技艺注重手脑结合,促使学习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创造力。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将专业技能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为现代教育提供了知行合一的育人思路,有助于学生成长为具备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的人才。

非遗凭借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高校应当激活非遗中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元素,深入挖掘其育人价值,并将其融入教育体系。如此一来,既能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能力,达成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双赢局面。

构建非遗与思政融合的课程体系

非遗中凝聚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与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高度一致,无论是传统技艺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还是民俗活动里蕴含的集体意识,都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诠释维度。将非遗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的文化符号,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统一。

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是实现有效融合的基础。“专业嵌入+通识拓展”的模式具有显著优势,在专业教育层面,在思政专业开设《非遗与思政教育》等必修课程,系统梳理非遗中的哲学思想、伦理规范,帮助学生从学理层面把握非遗与思政教育的深层联系;在通识教育领域,面向全校开设主题多元的非遗通识课程,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通过非遗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自然渗透。这种分层分类的课程设置,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又能形成循序渐进的思政教育链条。

高质量的教材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基石。非遗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材建设,需要汇聚非遗研究专家与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力量,打造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优质教材。一方面,系统整理非遗中的思政元素,将传统艺术、民俗活动中的道德观念、文化精神进行理论提炼;另一方面,注重教材呈现形式的创新,通过案例解析、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配套学术注释与延伸阅读书目,帮助学生深入探究相关主题,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升融合效果的关键。“三维互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结合。线上利用慕课、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扩大传播覆盖面;线下开展非遗工作坊、专家讲座等活动,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技艺,将文化传承与价值引导相结合;实践环节则组织学生开展田野调查、非遗项目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非遗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

搭建非遗融入思政教育的资源支撑体系

完善的资源平台是非遗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保障,需从数据库建设、人才队伍、技术载体与实践基地四个维度构建立体支撑网络。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依托高校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搭建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数据库,从而系统性地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脉络、技艺特征和文化内涵。在建设过程中,应运用现代信息检索技术,为非遗资源标注“思政元素标签”,实现教育资源与思政需求的精准匹配。同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确保数据库内容的时效性与学术性。

打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师资队伍。构建“双导师”制度,一方面邀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实践导师,将非遗技艺传授与时代精神培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技艺的过程中,感悟“守正创新”的文化使命;另一方面组织思政课教师参与非遗研修,通过实地考察、理论学习等方式,深入挖掘非遗背后的思政教育元素,提升教师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这种双向培养机制,能够有效促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思政教师的优势互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开发“非遗+思政”学习终端。开发集成化的非遗与思政教育APP,通过“非遗资讯”“在线课堂”“交流社区”等功能板块,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生态。“非遗资讯”板块实时推送学术前沿动态,帮助师生把握非遗保护与研究趋势;“在线课堂”借助VR、AR等新兴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使学生在虚拟实践中感悟非遗的内涵,并通过系统生成的思政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交流社区”为师生提供互动空间,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非遗传承责任的认知。

开拓校外实践基地。高校与非遗保护中心、博物馆、传承工坊等机构合作,建立长效实践机制,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真实的非遗传承场景中开展学习与研究。通过参与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实践,让学生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能在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交流中,感悟匠人精神,体会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真正实现将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将非遗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通过挖掘非遗的精神内核、构建融合课程体系、完善资源支撑平台,既能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又能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这一路径不仅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更在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双向交互中,为培育既具文化自信又有时代担当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新的范例。随着实践的持续推进,非遗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将不断深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潘梦琦(作者单位:苏州城市学院)

责编:廖建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