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行业动态 > 正文
溧水晶桥镇省级传统村落介绍之三 水晶村、山下徐村:蟹跃古村焕新颜

修缮一新的百年老街,石板路蜿蜒,青砖黛瓦间乡愁流淌;万亩螃蟹养殖基地如碧玉铺展,水波粼粼映照丰收图景。作为江苏省传统村落,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的水晶村与山下徐村,正书写着古老与现代交融的振兴篇章。

鸟瞰生态水晶村

水晶村,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曾是新桥河畔的繁华水陆码头。穿村而过的河水,曾引商船云集,成就“上通三百里华山,下通八百里长江”的“小上海”美誉。邻村山下徐,因依偎曹山而得名,与水运重镇水晶村共同沉淀着深厚底蕴。

因水重生 “蟹”逅富足

2003年,水晶村敏锐抓住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石臼湖水系,发展生态螃蟹养殖。如今,这里已崛起万亩省级重点河蟹养殖基地,年产优质螃蟹860吨、青虾180吨。“晶湖牌”中华绒螯蟹声名远播,“富财圩螃蟹”更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及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双认证。科技是产业腾飞的翅膀。水晶村党总支书记曹成功介绍,水晶村携手高校院所打造科创研发中心,建设现代化水产品分拣与电商科研中心,深化“蟹蟹邦”全产业链平台,并成功举办“五彩晶桥乡村休闲游”暨富财圩螃蟹欢乐市集活动,线上线下齐发力。2024年,万亩蟹塘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300多户养殖户户均年增收10万元,更辐射带动周边千余户村民共同致富。

李莉《落日余晖绘美景》-13382021943-南京市秦淮区西八府塘17号403室
李莉摄

巧手“编”出绿色财富

在水晶村,村民朱斌夫妇手中的秸秆翻飞,正编织着增收的希望。这传承自上世纪80年代的草绳技艺,在2011年因“水晶村农民草绳加工协会”成立而焕发新生。村里免费发放200多台编织机,激发农户热情。如今,200多编织年消耗秸秆近万亩,户均净增收2-3万元。既解决了农村焚烧秸秆污染环境难题,又为农民致富铺设了平台。水晶村正积极向编织工艺品发展,不断做大做强这一富民生态产业。

古韵新生 绘就未来

在水晶村的百年老街深处,老油坊木榨声声,菜油浓香弥漫,诉说着往昔商贸繁华。今日水晶村,珍视这份厚重遗产:晶桥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保护传统风貌,将空置老屋活化利用为特色工坊,致力恢复老街活力,打造独特民俗游览区。未来蓝图已然铺展:以蟹为媒,建设蟹文化馆、蟹田景观;依托草绳工艺,开发农耕文化体验的稻草乐园。一个融合蟹文化传播、旅游体验与产业展示的乡村新画卷,正在新桥河畔徐徐展开。(张福敏)

责编:刘丹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