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民生评论|大学生“回炉”技校不是“掉价”,而是职场升维

这个暑假,150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走进南京四所技工院校,参加跨境电商、人工智能、电气自动化等技能培训。首批在南京交通技师学院举行的24个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培训名额,吸引了50多人报名,热度远超预期。参训学生普遍认为,培训内容很契合以前面试时用人单位所需,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好机会。

而当记者就此事采访部分毕业生所在的高校班主任时却遭冷遇,一些老师私下表示:“大学生‘回炉’技校有点掉价,不是什么体面的事儿。”这与参训学生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

当下,新质生产力的浪潮正重塑就业市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催生大量高含金量岗位,却也让传统学历教育与产业需求间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剧。在求职市场屡遭碰壁的毕业生们以更务实的姿态迎接职场挑战,实则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智慧。与此相比,一些高校老师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认为技能学习是低于学术教育的“次等选择”,折射出部分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脱节,以及社会观念的滞后。

在制造业大国,每年能留在知名大厂和体制内就业的毕业生毕竟少数。数据显示,每年超过七成的毕业生就业于中小企业。但在机器人编程、AI设计图纸的今天,企业对于劳动者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一纸文凭或者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吃香的是有理论基础,还有一定操作技能,能与产业发展共成长的复合型人才。正如南京康尼机电有限公司工程部负责人许慈所言 :“我们不需要只会写论文的毕业生,需要更多既能编程又懂操作的技术员。”

早在2017年,教育部、人社部与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就作出预测:到2025年,我国智能机器人领域将面临450万左右的人才缺口。如今,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普及,相关产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大。仅以智能调度算法工程师为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今年相关岗位缺口达43.7万人。

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连续多年超过千万,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成了每年必须要过的民生关口。为了让他们尽快走上工作岗位,政府、高校、企业都在行动。7月中旬,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的指导意见,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生活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展分行业领域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提出到2027年底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并对高校毕业生特别推出“强技计划”,鼓励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并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合格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培训补贴、技能评价补贴。

但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需要多维突破,比如引导高校放下身段主动调整培养方案,增加校企合作、实训课程,甚至与职业院校互通学分,构建更灵活的“理论+技能”教育体系;更重要的是破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德国、瑞士等国的实践证明,技能人才与高校毕业生完全可以获得同等薪资,同等受尊重。在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新职业年薪已突破20万元,更是印证了市场对于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渴求。

当越来越多大学生走进技校,并以新时代工匠的身份就业时,他们不是在否定教育的价值,而是在重新定义成才的标准。社会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但务实的选择永远值得尊重。

(黄红芳

责编:白雪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