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泗阳县泗阳大桥北首有一座烈士陵园名为爱园,始建于抗战时期,也是淮海地区建立最早的烈士陵园。在陵园内有一处忠魂园,园内安葬着大革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以来132名革命烈士,厚重的墓碑上,一句句墓志铭记载着先烈光荣的事迹。在这些墓碑镌刻的名字中,就有我们今天所追忆的先辈——焦占宝。

位于泗阳县烈士陵园内的焦占宝烈士墓
1922年,焦占宝出生在宁夏中卫宣和羚羊寺焦家营子的一个农民家庭。生活的贫困,让他不得不早早辍学。黑暗社会的丑恶腐败,让年少的他满心愤懑与憎恨,而劳动人民如同牛马般的苦难生活,更是让他心生深切的同情。
1936年,日本侵略军以东北三省为据点,如恶狼般窥视着长城内外,华北局势岌岌可危。一时间,全国各阶层人士的抗日热情如熊熊烈火般燃烧起来,势不可挡。
年仅14岁的焦占宝,虽身处偏远之地,却时刻关心着国家兴亡,苦苦思索着救国之路。怀着满腔热血,他瞒着家人,毅然背井离乡,踏上了前往甘肃的征程,只为寻觅红军,投身抗日大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被留在红15军78师4团当勤务员。父兄得知消息后,多次催促他回家,但他抗日救国的决心坚如磐石,始终不为所动。因表现出色,他被调到师部担任宣传员。1937年,他又获得了到总部孩子剧团受训的机会。在剧团里,他刻苦学习,文化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回到原部后,他依然坚守岗位,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首长和同志们的一致赞扬。
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拉开帷幕。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焦占宝被编入115师344旅687团。当时年仅15岁的他,因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忠厚诚实且乐于接受批评,对党的事业更是满怀热爱,坚信党能带领人民赶走日寇、收复山河,因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悉心教育下,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焦占宝如同茁壮成长的幼苗,迅速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
平型关战役后,焦占宝跟随部队在晋冀鲁豫地区展开了长达两年多的敌后游击战争。那段日子里,环境艰苦卓绝,但他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他先后担任宣传分队青年干事、连队正副指导员等职务。在抓政治教育时,他总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得深入浅出,环环相扣,让战士们深受启发。而在战场上,他更是勇敢无畏,总是身先士卒,以沉着果断的指挥,带领战士们屡立战功。
1940年6月,焦占宝随黄克诚指挥的部队,离开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深入豫皖苏边区,随后又转战到皖东北。四旅成立后,他被调往旅直任干事。同年8月,根据党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他随八路军第5纵队进入淮海区,不久后又进入盐阜区,与敌人展开了辗转艰苦的作战。1942年,他被调到3师中干队学习,毕业后担任独立团党总支书记。1944年初,他又被调至淮海军分区2支队6团任政委。在这里,他与团长刘汉章紧密配合,团结全团指战员,在泗沭、宿迁一带频繁出击,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打出了八路军的军威,让当地百姓人心振奋。
然而,战争总是残酷的。1944年11月,日军为弥补沿海兵力不足,加强对伪军的控制,将驻冀豫的伪和平军第2方面军孙良诚部的第4、第5两军共1.6万余人南调苏北。当月下旬,敌军进入淮海区,在新浦、板浦、大伊山、张店一线集结,妄图南犯。与此同时,日军第65师团的几个大队,联合伪军潘干臣、吴漱泉、徐继泰等部6000余人,趁机展开扫荡。为了策应县区军民的反 “扫荡” 斗争,淮海军分区决定调集部队奔袭敌军事重镇灌云县大伊山。
12月5日夜,大伊山战斗正式打响。战士们如猛虎般冲向敌人,经过一夜激战,到6日黎明,战斗胜利结束。此次战斗,击毙日军10多人,歼灭灌云伪保安队第1、第2大队一部及该镇伪区、乡武装,击毙第2大队长李子玉以下80人,生俘副大队长以下200人,还击毙了盐河护航小队长以下20余人,成功拔除敌据点4个,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然而,就在打扫战场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焦占宝与支队政委石瑛行至盐河南大桥西侧6连阵地不远处时,突然被敌人的冷枪击中。这位英勇的抗日英雄,就这样壮烈牺牲,年仅22岁。噩耗传来,所有人都悲痛不已。由于部队需要迅速转移,焦占宝的遗体被运送到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心区安葬,他的英魂将永远守护着这片他为之奋斗过的土地。
焦占宝的故事,是连云港抗日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光辉篇章。他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爱国精神与抗日决心,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赵芳
通讯员 祝庆
素材来源:《铭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第三十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