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跟着苏超去读城 | 当你在古诗中读到“扬州”,它很可能是南京

本周末苏超战火再燃,南京对阵扬州。

在江苏13个设区市所用的地名中,“扬州”可能是最复杂的一个。历史文献中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不能划等号,甚至在很长时间里,现在的扬州地区,并不属于当时的“扬州”管辖范围。

在隋唐之前,“扬州”还有可能是指南京。很多扬州人津津乐道的“骑鹤上扬州”,其实是“骑鹤上南京”,这是怎么回事呢?

扬州美景 视觉中国 供图

扬州是一个“州”。“州”是从我国古代一直延续下来的行政区划。《尚书·禹贡》中说,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其中就有“扬州”。汉武帝时,天下除京师外的地方分为十三个“刺史部”,里面也有扬州刺史部。

隋唐以前的“扬州”和现在的“扬州”不是一个概念。《禹贡》:“淮、海惟扬州”;《尔雅》:“江南曰扬州”。从先秦到汉代,“扬州”包括现在的江淮、江南的大部分地区。

隋唐以前,“扬州”的治所(行政中心)发生多次变化。东汉时,扬州的治所先后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寿春(今安徽寿县)、曲阿(今江苏丹阳)。三国时期,扬州分为两个,东吴的扬州,治所在建业(今南京)。曹魏的扬州,治所在寿春。

三国时期,南方和北方出现了两个扬州

西晋、东晋、南朝时期,扬州的治所在建邺、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扬州”的最高长官就是扬州刺史,其办公的地方先后位于西州城、东府城,大概位置在今天南京闹市区的朝天宫和青溪岸边。

整个六朝时期,“扬州”的辖区非常大,曾管辖丹阳、会稽、吴、吴兴、淮南、宣城等10个郡80个县,涵盖如今浙江、江苏和安徽的大片区域,就连六朝各个政权的首都南京也在“扬州”的管辖范围内。

六朝时,“扬州”的治所是在建康城里的西州城,也就是现在的朝天宫一带 视觉中国 供图

“扬州”堪称六朝政权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扬州刺史当然也是位高权重的职位,地位极其显赫。六朝时的扬州刺史往往由宰相、宗室兼任,比如王导就当了22年的扬州刺史。桓温、谢安、司马道子、殷浩、桓冲等东晋名臣都当过扬州刺史。南朝时的扬州刺史一般由皇族担任,如刘宋的刘义真、刘义符,萧齐的萧嶷、萧鸾,萧梁的萧宏、萧景、萧纲,陈朝的陈顼等。萧齐和萧梁的开国皇帝萧道成和萧衍在称帝之前就出任过扬州刺史。

如今,当你来到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学则路地铁站附近的梁临川靖惠王萧宏的墓园参观前,能看到墓前保留下的石柱顶部写着“梁故假黄钺侍中大将军杨州(扬州)牧临川靖惠王之神道”等字,当然这里面的“扬州”就不是指现在的扬州市。

南京萧宏墓石柱拓片,可以看到“杨州(扬州)”字样

那么,南京告别“扬州”这两个字又是什么时候的事呢?我们先来看看现在的扬州市在隋唐以前的变迁。作为历史名城的扬州和作为名称的“扬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关系。先秦时期,现在的扬州市包括在大的“扬州”范围内,称为“广陵”;到了汉代,现在的扬州市却并不属于扬州刺史部,而属于徐州刺史部,称为江都国、广陵国、广陵郡;东晋南朝时期,现在的扬州市也不属于治所在建康(南京)的“扬州”,而是属于“南兖州”,称为海陵郡、山阳郡、吴州。

公元589年,隋朝灭亡陈朝,终结了六朝时代。隋文帝将吴州改名为“扬州”,设总管府,今天的扬州才和“扬州”这个名称有了关系。差不多同时,六朝时被称为建康的南京被改为“蒋州”。南京渐渐开始和“扬州”这个名称说再见了。

隋唐时期,扬州大都督府曾设在南京石头城,图为石头城考古遗址。 视觉中国 供图

此后,隋炀帝又把扬州改为江都,进入唐代后,又改为兖州、邗江。一直到唐太宗武德九年(626)才又改为“扬州”,扬州大都督府也从南京石头城搬到了今天的扬州。

学界一般认为,从626年开始,今天的扬州市才享有了“扬州”这个专名。

厘清了这个关系,我们再来看古诗词中的“扬州”就豁然开朗了。

差不多可以这么说,隋唐以前古诗词中的“扬州”,一般都是指南京。最著名的例子来自南朝文学家殷芸的《小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骑鹤上扬州”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美梦

这个故事颇值得玩味,几个人聚在一起,谈论各自的志向(吹牛皮),一个想当高官(愿为扬州刺史),一个想发财(愿多资财),一个想得道成仙(愿骑鹤上升),最后一个人说了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一下子囊括了升官、发财、成仙三个梦想。殷芸是南朝萧梁时期的文学家,他这本《小说》记录六朝史事、名人言行、风土人情,颇能反映六朝人的想法,这句中的“扬州”显然是指南京。有意思的是,可能是受了李白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影响,常有人将“骑鹤上扬州”写成“骑鹤下扬州”。

不但是《小说》,六朝时的史料、诗词中的“扬州”也都是指南京。比如,南朝诗人何逊的《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历来被视为写梅花的佳作。南宋张邦基考证说:“然东晋、宋、齐、梁陈,皆以建业为扬州,则(何)逊之所在扬州,乃建业耳,非今之广陵也。隋以后始以广陵名州。”也就是说,诗题中的“扬州”还是南京。

“扬州”是南京历史上不可被遗忘的名称。 视觉中国 供图

六朝乐府的民歌中的扬州,往往都是指南京,如《莫愁乐》:“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懊侬歌》:“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孟珠》:“扬州石榴花,摘插双襟中”;《翳乐》:“人生扬州乐,扬州信自乐”等等,不胜枚举。

隋唐以后,随着“扬州”的地名专属于现在的扬州市,诗词中的“扬州”就是今天的扬州了。比如隋炀帝的《泛龙舟》中:“轴轳千里泛归州,言旋旧镇下扬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甫的《解闷十二首》:“商户别离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杜牧的《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张祜的《纵游淮南》:“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等等。

南京扬州路

从城市使用过的名称来看,今天的南京和扬州两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行政区划上的变更上看,二者更有渊源。比如,唐代时,南京的江北部分曾属于扬州。南京的六合、江浦等地也曾长期属于扬州管辖。而在南京市区至今还有一条扬州路(位于鼓楼区),扬州市区则有小秦淮河、乌衣巷等颇具金陵特色的地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责编:陈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