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苏资本市场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上市公司积极行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落地成效显著,共筑市场“信心墙”。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数据显示,截至6月29日,江苏省内东方盛虹、药明康德等58家上市公司正式申报股票回购增持贷款120.41亿元,申报规模全国第四;其中增持贷款申报金额57.8亿元,全国第三。
金融赋能助力企业腾飞
今年以来,东方盛虹、迈为股份、亨通光电、天合光能等多家江苏上市公司发布了发布回购计划、回购进展或股东增持计划等相关利好公告,充分彰显出江苏上市公司对自身稳定向好发展的坚定信心,以及全力“护航”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决心。
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最高的是东方盛虹,公司去年11月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一致行动人盛虹(苏州)集团有限公司、盛虹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分别获得了最高11.2亿元、8.4亿元和8.4亿元的贷款额度,贷款金额上限合计达到28亿元。今年6月,东方盛虹再次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致行动人、持股5%以上的公司股东盛虹(苏州)集团有限公司获得不超过9亿元的增持回购专项贷款。东方盛虹表示,政策出台高效及时,低成本资金助力公司逆势布局,既夯实公司价值底盘,又向市场传递发展信心。
迈为股份作为江苏首单、全国首批使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的企业。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不断通过专项贷款优化资本结构,叠加光伏设备业绩优势,推动市值与投资者回报双提升。此次政策的实施降低了公司融资成本,促进银企深度合作,为技术研发等关键领域注入发展动能,同时也为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除披露增持回购进展外,多家江苏上市公司已经以“真金白银”积极入市,加快增持回购进展。如无锡隆盛科技7月15日发布公告称,已实施完成股份回购,累计回购330.82万股,金额达1.11亿元。
政策引领激发市场活力
自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以来,江苏迅速响应政策号召。2024年底,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将股票回购增持贷款期限从1年延长至3年,提高融资比例,并扩大适用范围至所有正式披露回购增持计划的上市公司扩大适用范围,引导更多类型银行和信贷资金参与专项贷款。
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今年初政策调整优化后,企业融资成本更低、周期更长,银行参与积极性显著提升,目前已有26家银行开通绿色审批通道。”
银行相关从业人员表示,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将更多流向业绩稳定、具有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在股票市值被明显低估时,上市公司主要股东从自身利益出发,可以运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提供的低成本增量资金去回购或者增持股票,形成内在的稳定平衡机制,有效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遏制市场负向循环。
民生银行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针对有需求的客户开辟绿色通道,已将审批周期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预计未来贷款规模将持续增长,覆盖范围将不断扩展。
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或大股东增持股份,彰显了公司或大股东对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和公司价值的认可。不少上市公司表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建立起“政策激励—银企行动—市场认可”的正向循环,为上市公司及大股东提供了低成本融资渠道,助力公司逆周期布局强化市值管理,是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重要制度创新。
融智投资基金经理兼高级研究员包金刚表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为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渠道,满足了其市值管理的融资需求,使得上市公司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回购增持股票。
扎实行动兑现市场承诺
上市公司如何更好地使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这项政策?江苏证监局负责同志表示,上市公司在申请该政策前,需提前发布回购增持公告,明确实施目的、价格区间、期限、资金来源、管理层承诺、权益变动及后续安排、贷款协议等内容,确保披露真实准确。上市公司及主要股东需要根据资金状况和公告计划,提前制定详细的用款时间表和执行路径,合理安排资金使用节奏,确保按照协议约定完成回购增持目标,以扎实行动兑现市场承诺。
江苏证监局负责同志说,再贷款政策的出台兼具提振市场信心、优化市场生态与壮大耐心资本等战略考量。面对近期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挑战,希望上市公司主动担当市场“稳定器”角色,以回购增持传递长期价值信号,既为自身高质量发展蓄势,也为积极回报投资者尽责。
自政策发布以来,江苏证监局多措并举,通过组建工作专班、加强政策宣介、开展分层调研、强化监督管理,护航政策落地显效。江苏证监局表示,下一步将紧扣新“国九条”及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持续扩大政策辐射范围,推动再贷款工具有序实施、高效运行。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崔昊 实习生 邵逸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