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洒在美丽的校园里,孩子们的笑声此起彼伏。在位于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邰村的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举办的公益课堂夏令营中,12岁的留守儿童小杰正专注地跟着志愿者老师学习手工制作,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手工制作课程,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一幕,已经在这家企业坚持了14年的公益夏令营中重复了无数次。
初心不改 十四年坚守
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1500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是南京市首个盒马村、南京市首家取得供港资质的本地蔬菜生产基地。 2012年,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在走访时发现,村里因为许多父母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的暑期教育成为一个难题。“能不能办个夏令营,让孩子们有个安全又能学东西的地方?”于是,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出资近百万元建设了敦仁学堂,发起了“公益课堂夏令营”项目,为当地留守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充实、快乐的暑期学习环境。

“敦仁学堂公益夏令营第一年就吸引了100多名留守孩子,有个孩子说‘这是我第一次有人陪我读故事’,这句话成了我们坚持十四年的理由。”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项目负责人戴芳华回忆道。十四年来,企业投入专项资金150多万元,累计招募志愿者200多人次,为当地及周边的1500多名乡村孩子提供了免费夏令营服务。
“公益菜单”升级 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近日,敦仁学堂公益夏令营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蔬菜认知大课堂在这里精彩上演。上面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蔬菜,有淡绿的豆角、翠绿的黄瓜、红黄的彩椒等,让人目不暇接。老师们成了亲切又专业的“蔬菜讲解员”。他们手持蔬菜,从蔬菜的基本生物学知识入手,详细介绍每种蔬菜的名称、外观特点、生长习性以及营养价值。旨在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了解蔬菜知识,培养对食物的尊重和珍惜之情。

十四载春秋,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敦仁学堂夏令营的“公益菜单”越做越丰富。从最初的作业辅导、手工制作、心理健康,到如今开设手工陶艺、书法绘画、科普实验、户外拓展等多元化课程。志愿者队伍也从最初的4人扩展到涵盖教师、大学生、企业职员的20余人团队;服务对象也从社区内的孩子,延伸到周边乡镇留守儿童。

“不只是‘看管’,更是‘陪伴’与‘引导’。”戴芳华介绍,夏令营特别注重心理关怀,每个孩子都有专属“成长伙伴”。12岁的小林曾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性格内向,连续参加3年夏令营后,不仅主动在闭营仪式上表演了节目,还成了新学员的“小帮手”。今年已升入高中的小林,还特意给老师写了封信,说自己以后也要成为像志愿者哥哥一样的人。
爱的传递 薪火相传
如今,敦仁学堂公益夏令营已成为当地知名的公益品牌,不少当年的营员长大后成了志愿者。“小时候被别人温暖,现在想把这份温暖传下去。”魏苏燕大学毕业后,主动报名成为了敦仁学堂公益夏令营的志愿者。

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的大学生员工们也自发报名担任志愿者。“看到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连续三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张顺玲说。

“公益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长期的承诺。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夏令营项目,让更多孩子受益。”戴芳华表示,敦仁学堂公益夏令营将坚持聚焦青少年全面发展,持续优化手工制作、户外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课程,侧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技能,努力做到让乡村少年儿童乐在其中、各展所长、学有所获,引领他们朝着德才兼备、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方向发展,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张福敏)
记者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数字和成绩,而是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和志愿者们真挚的笑容。十四年如一日的坚持,让这个夏令营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暑期托管意义,成为了一个传递爱与希望的温暖驿站。
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他们不仅为乡村儿童提供了学习知识、培养兴趣的平台,更重要的是给予了这些孩子最珍贵的陪伴和关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公益实践,正在悄然改变着乡村教育的生态。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当年受助的孩子如今主动回来当志愿者,这种爱的传递和延续,正是公益事业最宝贵的财富。这让我们看到,公益不是单向的施与受,而是一个温暖的循环,一个薪火相传的过程。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十四年专注做好一件事实属不易。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的这份坚守,不仅温暖了乡村儿童的夏天,也为企业社会责任树立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这样的暖心故事,让公益的阳光照耀到更多需要关爱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