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党建引领作用,江苏省苏州市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横槽社区建立"管家团+"联动机制,组织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与垃圾分类督导员等多元主体组建联合行动小组。通过"一线体验日"活动,党员干部深入垃圾房参与全流程操作,收集优化建议。"垃分议事会"上,居民代表、物业经理与管家团成员共同制定《楼道撤桶实施方案》,推动15个小区实现定时定点投放。这种"干部示范+群众监督"的模式,使垃圾分类知晓率从78%提升至92%。通过设立"光荣榜"公示制度,每月评选"分类先锋户",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银发少年共携手 分类知识入民心
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昆山花桥管家团创新打造"三代人"教育体系。组织"老党员讲师团"深入社区开展方言课堂,将分类要点融入快板表演、山歌传唱等本土化艺术形式。在横漕社区活动室,72岁的张老伯手持竹板,用吴侬软语即兴编唱:"有害电池要分开,厨余垃圾绿桶投,其他垃圾黑桶放..."台下居民随着韵律打拍子,现场笑声掌声此起彼伏。这种沉浸式教学让3000余名老人轻松掌握分类技能,相关活动覆盖全街道19个社区。面向青少年群体,打造"青教老、老带少"互动模式。春节寒假期间举办"小手拉大手"主题教育活动,组织青少年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分类场景,家长现场记录知识盲点。暑期举办的"创意工坊"更吸引眼球:12场专题活动中,孩子们用黏土塑造分类垃圾桶模型、用编程制作分类小游戏,优秀作品在社区广场进行巡回展览。特别设计的"垃圾分类飞行棋"游戏,让老年人在娱乐中巩固分类知识,形成代际互学氛围。

多元入户传理念 千家万户树新风
构建"管家团主导、多力量协同"的宣传网络,通过整合青年志愿者、网格员、物业管家、党员先锋队、社区工作者等队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宣传格局。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差异化策略:青年志愿者发挥活力优势,组建"晨光行动队"在早高峰时段开展定点宣传;网格员依托"人熟地清"优势,建立小区垃圾分类档案,动态更新居民需求清单;物业管家化身"楼栋管家",在电梯间张贴可视化指引图,每日开展桶边指导;社区工作者联合党员先锋队,通过"垃分星期六"活动走遍2000余户家庭,手把手教授分类技巧。在具体实施中,"三访三送"行动形成标准化流程:访商户时,由退休志愿者组成的"商户服务组",为沿街店铺定制分类操作手册;访家庭时,社区工作者与党员志愿者组成"入户讲师团",运用方言演绎分类口诀,现场演示厨余垃圾破袋技巧;访楼栋时,物业管家联合青年志愿者设置"分类打卡点",通过趣味问答引导居民参与。为强化精准指导,动员200名志愿者开展"错时入户指导",制定分时段服务排班表,重点覆盖双职工家庭和上班族集中的楼栋。通过建立"需求收集—响应—反馈"闭环机制,由微网格员第一时间协调解决。依托"管家团"搭建的协商平台,每月召开"多元主体联席会",邀请居民代表、物业经理、党员骨干共同优化投放方案,推动形成"居民自治+专业指导"的良性互动模式。目前已有98%的居民完成分类知识培训,投放准确率达85%,真正实现了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垃圾分类新格局。


长效机制筑根基 持续发展见成效完善
"三有"保障体系(有机构管事、有队伍干事、有制度理事),通过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统筹推进工作,昆山花桥管家团组建包含青年志愿者、网格员、物业管家等在内的专业队伍,制定全流程管理制度。明确物业、商户、居民三方权责边界,形成"各尽其责、协同共治"的责任体系。建立"12345"投诉响应机制,整合社区、物业等多方力量,构建"接单-派单-督办-反馈"闭环管理流程,确保问题快速响应、有效解决。成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组成的"垃圾分类监督委员会",每季度开展专项督查,重点检查制度执行、责任落实及设施运行情况。通过实地走访、明察暗访等方式,对发现的问题形成整改清单,由社区牵头召开专题协调会,推动跨部门联合整改。通过持续完善治理体系,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从突击整治转向常态化管理,成功打造苏州市垃圾分类示范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