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的爆火,让“体育+文旅”成为最近两个多月火遍江苏乃至全国的关键词。
在其他省市网友“抄作业”的呼声中,最近,一些省份的省级体育赛事也“燃起战火”。
从浙江到江西,再到广西,一场场像极了“苏超”的体育赛事悄然打响。按照网友们的说法,各地媒体、文旅、体育部门都陆续拿出自家“作业本”,把宣传造梗、票根经济、草根球员三条主线做得有声有色。“北京西路瞭望”通过下面这三组镜头,来观察这些省份如何运用“苏超”的破圈密码,把一场场球赛做成全民狂欢。

宣传跟得上,比赛才响亮
前不久,潮新闻客户端发表了一篇评论,称:“坐拥全国领先的县域经济、深厚的体育传统与高端的场馆资源,浙江的足球‘浙超’、篮球‘浙超’等赛事历史其实比江苏更悠久,跟收获了这波泼天流量邻居比起,名副其实起了大早,却赶了晚集。苏超的破圈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浙江赛事升级的潜力和变革的急迫。”
心照不宣。“苏超”的出圈让各省体育、文旅界都坐不住了,都在暗自研究如何通过产出更多有趣的内容将本地赛事打造成全新的爆款IP。对此,浙江省文广旅部门明确表示,全省文广旅新媒体矩阵要在赛事宣传、热点挖掘、爆梗生产等方面走在前、多发力,尤其要结合浙江县域特点,善用“宣推达人”,推出更多能激发大众共聊共创的鲜活话题。
果然,在最近浙BA的赛事中,网络上的动静很大。比如,义乌人自嘲“赢了代表世界义乌,输了代表浙江金华”;诸暨的口号则是“袜都战纺都,输了唱征服”;杭州队“浙A出征,寸草不生”的宣言,用城市特征作为口号,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给观众留下鲜明的印象。

这些热梗和赛事联动的节奏,恰与“苏超”走红时的“城市造梗+文旅联动+全民共创”路径不谋而合。“十三太保”把江苏的市井烟火与体育精神糅合成了全民话题,如今“世界义乌”“袜都战纺都”“浙A出征”也沿着这条轨迹,把浙江的县域名片一一擦亮。
江西“赣超”也采取了类似的宣传风格。
观察江西主流媒体最近的一系列报道,开赛前后,“赣赣”和“萍萍”隔空互动,有官方下场“互怼”,球迷也热衷“吃瓜”,这样的宣传方式显著拉高了赛事的热度。首轮赣州队和萍乡队的比赛现场就吸引2.1万多名观众观看。
“赣州首场主场赛事第一轮放票1.3万张,秒空。”赣州市足协副秘书长衷宁感叹说,“在足球圈子里40年,从来没见过赣州哪场足球赛事这么火爆。”宣传部门提出的“红色故都 赣州不输”“客家摇篮 赣哥最强”“世界橙香 赣州最香”等朗朗上口、易于传播的应援词,极富江西特色,让地方文化与特色物产借助比赛的声势被更多人熟知。

广西足协副主席李祝也对此宣传思路表示赞同:“话题的运营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这要求赛事组织者具备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强大的内容创造能力。”他认为,“苏超”的成功案例对“桂超”的启示是,只有深入挖掘城市精神、球迷文化、草根故事,才能引发情感共鸣和社会讨论,让赛事保持热度,寻找更多出圈的机会。
《广西日报》也在报道中坦言,广西应借鉴“苏超”的经验,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矩阵。通过制作精彩的赛事短视频、发布球员专访、开展线上互动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提高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张小纸片,激活大消费
在浙BA秀洲赛区,一张球赛票根被赋予了多重功能,它作为串联线,将餐饮、商业、文旅资源整合到了一起。
浙江在线报道称:“这张薄薄的纸片,赛后还能变成美食折扣券、景区入场券,甚至是儿童剧的兑换凭证。”喜马拉雅小蓬莱剧场推出票根换半价VR剧票和赠送特饮的活动,前50名集齐四场票根的观众可兑换亲子剧票。秀洲区文旅局副局长陈迪宇明确表示:“‘票根经济’说白了就是让一张球赛票,能让人们在秀洲享受更多球场外的福利。”
秀洲区的旅游业也因“票根经济”焕发出更多活力。王江泾镇开森部落景区凭票根游客量增三成。“都是拿着浙BA票根来的。”景区负责人杨成武说。嘉兴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提供联票兑换,有桐乡球迷因票根福利“特意周末多留了一天”。

从以前的看完就走,到现在的看球游玩一条龙,球迷们都感叹:“以前觉得秀洲晚上没什么玩的,现在发现挺热闹”,并计划用票根周末游银杏天鹅湖。当地商家们反馈同样积极,AND咖啡店营业额涨三成,老沈鸡蛋糕首晚售出500份,老板忙碌得“手都烫出泡了”……
为延续票根经济效应,秀洲区还采取了拉长福利周期和打破地域限制两项关键策略,承诺所有优惠持续至9月。浙江媒体报道称,“不管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球迷,甚至江苏盛泽的邻居,都能拿着票根来‘薅羊毛’”。当地文旅局工作人员则表示:“体育是没有边界的,消费也该打破地域限制。”这些聪明做法,与“苏超”重视长期运营、把赛事热度转化为省内外游客消费热情的理念,显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西日报》也分析认为,苏超的成功实践,确实为包括赣超在内的省级赛事提供了有益经验。徐州文创产品销售额增长70%,常州“恐龙妹妹”IP玩偶预售超万份,这些案例为“体育+文旅”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都是把影响力变现的活生生的例子。
最近,“赣超”推出的优惠政策也确实体现了体育和文旅联动的理念。省内鼓励各地结合“票根经济”推出文旅优惠政策,比如把赛事球票做成城市文旅一卡通,观赛球迷凭球票享受景区、酒店、餐饮等优惠;在主场外划定区域开展“赣超夜市”,让球迷在球场周边品尝美食、乐购产品。“去上饶看球,顺道游三清山”“赣州比赛日,打卡宋城”正成为江西新旅行趋势。

本届“桂超”联赛也做出了用赛事带动文旅的新尝试,推出“跟着桂超游广西”主题活动,将足球赛事与区内8个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邀请球迷在观赛之余体验各地特色文化旅游项目。
公众号“当代广西”发布的《“苏超”火爆出圈,广西如何“抄作业”?》一文还提出建议,认为广西虽然整体经济实力与江苏存在差距,但也可以学习苏超的整体思路,先聚焦重点城市与足球基础较好的区域,由点带面再覆盖全区,如率先在南宁、柳州、北海、桂林、防城港、百色等市实现联动,推出“边关风情”与“山水文化”的对决,“红色故地”与“碧海蓝天”之争等具有本土特色和城市基因的赛事,既激发赛事活力,又通过活动展示彰显广西独特的文旅资源。同时,加强文旅场景设置,针对主客队球迷推出相应的文旅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游客因球而至。
草根球员,带动本土认同
根据浙江在线发布的“浙BA”报名条件,参加过全国职业篮球联赛、中国大学生篮球一级联赛以及海外各级篮球联赛的运动员不得报名参赛,且队员根据身份证号前四位和前六位代表所属市或县(市、区),或者达到落户和缴纳社保的年限才能报名参赛。
对此,中新网评论道:“‘浙BA’赛场上奔跑的并非职业球星,而是浙江大地上的普通人。教师、公安民警、电商主播、网约车司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披上家乡战袍,在球场上书写着‘职业有界,篮球无界’的全民参与理念。”
嘉兴经开区得分王潘承恺平日是一名卖酱鸭的小哥,在赛场上贡献了三场狂砍103分的优异表现和其职业身份形成鲜明的反差。他在比赛后淡然地说:“酱鸭要闷40分钟,足够投完200个三分。他们说我的场上动作,像斩鸭子一样利落。”宁波市永久磁业总经理何挺跨国赶赛,推掉商务合同为家乡出战,公司的40名员工还组成啦啦队为他加油助阵。根据《浙江日报》报道,不仅是江北队凭借“谁行谁上”的选人原则吸纳了许多有实力的篮球爱好者参赛,鄞州区等地区也采取了这种做法。

“赣超”是江西省男子业余足球最高水平赛事。据江西省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比赛集结全省11个设区市代表队,参赛队员均为业余球员,平均年龄23岁,其中六成是学生,其余来自教师、厨师、司机等各行各业。
中国新闻网将“赣超”称为“草根球员的舞台”。据江西新闻网报道,为了便于业余球员参加,“赣超”赛制规定66场赛事全部在周末进行,真正把“草根为城而战”落实到了每一场比赛。
再回到“苏超”。作为众人比学赶超的目标,“苏超”之所以有现在的影响力,或许还在于它开创性地把体育、文旅和城市营销相互带动的完整答案写在了大家都能看到的“黑板”上。
如今,有的省份学会了吆喝,有的学会了留客,有的学会了召集更多业余爱好者上场,不过下一道更具挑战性的考题已经抛出:当各地都不甘示弱、争先恐后,“苏超”怎样才能再写出自己的加分项?
各省联赛正在交卷,让我们拭目以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祉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