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科技 > 正文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5年科学技术年会 “双碳背景下污水处理行业技术重构及应用”分会顺利召开

污水处理行业是主要温室气体排放行业之一,其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2%,且仍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攻克污水处理行业协同减污降碳难题,是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首要任务。7月20日,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5年科学技术年会分会场,来自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专家教授围绕“双碳背景下污水处理行业技术重构及应用”这一主题交流思想、启迪智慧,分享成果。

研发污水处理系统减污降碳技术

实现园区协同减污降碳和物质能源回收

作为江苏省科技厅重大科技示范类项目——“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关键技术研发及综合示范项目”由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10家单位联合承担。该项目面向行业“碳中和”目标,建立适应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创新污水处理技术工艺,重点突破降碳关键技术,研发国际领先的低碳处理技术与工艺,建设全过程减污降碳的工程样板,科学建立行业碳排放管理政策标准规范,提出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系统解决方案,力争在全国率先实施行业碳排放管理。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刘广兵以《建立碳核算方法 探索污水处理行业技术重构路径》为题现场发言,他表示建立碳排放核算方法是行业减污降碳的基础需求,是评价考核、政策指导的重要技术依据。核算方法涵盖了污水收集、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全流程,首次定量江苏省污水化石源碳占比,并提出温室气体N2O产量计算方法,填补行业空白。在降碳技术方面,引入污染物能源化和物质可转化概念,通过回收能源(沼气、热能)、营养盐(氮、磷)等高附加值产品,引导污水处理从“末端净化”到“全程资源化”转变,针对工业园区,系统性科学设定企业排放限值和接管准则,实现园区协同减污降碳和物质能源回收。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刘广兵

项目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的示范工程不仅实现园区降碳1800余吨/年,同时避免园区企业与污水处理厂重复建设、运行成本增加等问题,创新性开展污染物纳管协商。示范工程建设的工业废水集中再生回用中心,再生处理规模10万吨/天,园区废水整体回用率超过70%,节约了新鲜水的取水量,同时减少了污水排放量,对提高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技术与污水处理厂耦合

合理取消小区化粪池等低碳设计策略推进绿色发展

污水处理技术持续突破,新型工艺的广泛应用,会显著提升处理效率与资源回收率。南京大学教授朱文磊以《二氧化碳负碳资源化技术初探》为题发言表示,当前能源自给型污水处理厂可通过厌氧消化和沼气发电基本实现能源自给。然而,沼气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将碳捕集与利用技术耦合进污水处理厂,可减少碳排放并实现资源化利用。朱文磊认为,将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技术与污水处理厂耦合,有望将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传统污水处理厂转变为集能源、营养物、水和其他碳基产品回收于一体的“水资源回收设施”,兼具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南京大学教授朱文磊

河海大学教授冯骞在题为《污水收集系统碳排放特征与低碳设计策略》中表示,团队以苏南典型小区污水收集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与低碳设计研究发现,通过科学设计管道坡度和加强定期维护,取消化粪池不会对城镇排水管网的长期运行效能产生负面影响。他建议,在具备完善且高效的污水收集系统以及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的区域内,合理取消化粪池。同时,在满足排水要求且不影响管网运行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增大管径并减小坡度。

河海大学教授冯骞

科学建立管理政策标准规范

效能提升和节能改造可显著削减碳排放

新技术和新研究对于污水处理行业来说起到了提质增效的作用,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管理标准的研究则在引导技术升级的同时,进一步加速成果转化。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政策标准所所长高爽在《污水处理低碳运行管理标准研究》发言中表示,目前污水处理行业标准缺乏系统性的低碳运行管理与技术规范等标准,未能涵盖污水处理厂的全流程低碳化,操作性不足。同时,碳排放核算与评估标准相对滞后,缺乏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监测规范,江苏省环科院主持的省双碳科技示范项目“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关键技术研发及综合示范项目”成果突破了这一难题。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政策标准所所长高爽

项目组编制的《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管理技术指南》涵盖污水处理全过程减碳、替碳、固碳,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管理闭环性以及针对污水处理厂技术经济的普适与引领特点。当前,该指南已公开征求意见、完成送审稿评审,待报批后正式向社会发布。面对污水处理低碳运行管理中技术经济瓶颈突出,低碳技术推广难的挑战,高爽建议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工艺优化算法、智能预警系统和远程诊断平台,实现“少人值守、智能决策”的运营模式。重点突破剩余污泥高效厌氧消化、主流厌氧氨氧化、智慧调控等低碳核心技术,降低处理过程碳排放强度。同时,设立绿色低碳技改专项资金与税收优惠。

在现场,东南大学教授朱光灿、南京林业大学教授荆肇乾、太原理工大学教授端允等均做了主旨报告。专家教授们的真知灼见娓娓道来,听众席引发热烈反响,掌声不绝于耳。分会场的圆满成功,将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行业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努力推动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爽/文 邵丹/摄

责编:胡安静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