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区域 > 正文
合工大学子赴南京高淳暑期实践 以专业优势赋能乡村振兴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 “淳电赋能,碳索未来” 实践团队来到南京市高淳区开展下乡社会实践。此次实践聚焦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新能源开发利用、智慧农业电气化等领域,发挥电力学科优势,调研电力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五天里,队员足迹遍布变电站、田间地头、乡村党支部等,探索电力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应用,总结高淳区实践经验,为构建新型乡村能源体系贡献高校智慧。

筑牢产业根基:电力基建注入发展动力​

稳定电力供应是产业发展的 “命脉”。实践团队前往 110千伏沧溪变电站和无人机巡检现场,探寻电力基础设施对乡村产业的赋能。在变电站,技术人员讲解架构组成、运行原理,演示倒闸操作流程,带领参观核心设备。团队还观摩无人机巡检全过程,了解新技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深刻体会到现代化电力运维体系为乡村产业运转提供的坚实保障。这些电力基础设施与技术,如乡村产业的 “动力引擎”,为高淳区特色农业、制造业等升级筑牢根基,让队员直观认识到二者的深度关联及技术创新的价值。​

播撒人才种子:科普宣讲点亮未来希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实践团队在高淳区桠溪街道暑托班开展 “用电安全” 科普宣讲。结合孩子特点,通过趣味讲解、图文展示和互动实验,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生动内容,让孩子们掌握用电常识与技能,课堂互动热烈。团队还为暑托班授予 “合肥工业大学实践基地” 牌匾,开启长期合作。未来,大学生将持续开展宣讲,以常态化科普为孩子打开知识之窗,播撒希望种子,助力人才振兴。​

激活文化魅力:匠心传承助力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实践团队走进高淳陶瓷厂,沉浸式感受传统工艺底蕴。从泥土塑形到高温烧制,每道工序都彰显工匠的坚守与智慧。队员认真观察操作,向工匠请教技巧,并参观多个陶瓷藏品,这些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鲜活见证。此次探访让队员明白,传统工艺并非 “老古董”,融入现代设计、拓展场景可实现从文化遗产到产业优势的转化,为文化振兴提供新思路,也让他们清晰认识到技术赋能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价值。

绘就绿色画卷:生态项目推动生态振兴​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实践团队在高淳区渔光互补示范项目现场,见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实践。工作人员介绍,项目通过在养殖水塘上架设光伏板,构建 “水上发电、水下养殖” 格局。光伏板间距与高度经科学设计,兼顾发电效率与养殖光照空间。这种 “一水两用、渔电共生” 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队员直观理解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同逻辑,认识到绿色能源技术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坚定了助力生态振兴的决心。​

凝聚发展合力:组织引领夯实组织基础​

实践团队来到高淳西莲村了解到,面对村中老年人口多、青年外流的现状,该村党支部以 “党建 + 产业” 模式,聚焦螃蟹高密度养殖、茶叶电气化加工等特色产业。为破解夏季用电高峰、电力稳定性等难题,支部对接电力部门推进配农网升级,协调分布式光伏并网,推广增氧机等设备提升效益。未来,支部计划引入智能养殖系统、建设充电桩、优化电力服务数字化水平,以组织引领将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队员深刻理解基层党组织在资源协调、技术落地中的核心作用,明晰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

此次 “三下乡” 活动,是大学生下乡走基层、实践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队员以脚步丈量乡村,用实践诠释担当,在多个领域深度实践,为高淳区发展贡献智慧,也让自己读懂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未来,合肥工业大学学子将带着实践认知,在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探索。

(庞嘉星 陈蒙 黄新凯 文/摄)

责编:周正玮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