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继C1轮融资后,协鑫光电近日宣布完成C2轮近2亿元融资。本轮融资由信达资产和赛富基金共同投资,加上C1轮的金石投资、昆高新集团、红杉中国、瀚漾资本等机构,共同完成了C轮融资。
资本持续加码的重头戏,源自6月24日协鑫光电吉瓦级钙钛矿产业基地的正式投产。这是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眼中的全球光伏“技术奇点”来临的标志。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主要分为单结钙钛矿电池和叠层钙钛矿电池。
协鑫光电是协鑫科技(03800.HK)孵化的独角兽企业,其昆山项目将作为协鑫光电全球研发总部、未来上市主体以及全球集团总部。在这里,全球首个AI高通量联合研发中心(与苏州大学、苏州实验室共建)已揭牌,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研发。基地还将积极引入上下游伙伴,培育千亿级钙钛矿产业生态圈。

据悉,昆山基地先期布局1吉瓦钙钛矿商业组件生产线,用于生产满足商业化应用的1.15米×2.4米全尺寸组件,兼具高效率与高稳定性。
从电池组件效率来看,截至投产时,量产线叠层组件效率已达29.51%,持续领跑全球。
从稳定性来看,其组件成功通过德国TÜV莱茵严苛的3倍IEC加严老化测试,扫清产业化关键障碍。
更关键的在于,电池组件制造成本优势明显,其叠层钙钛矿制造成本预计将降至传统晶硅组件的50%左右。
今年5月,协鑫光电在昆山发布全球首台钙钛矿AI高通量设备,成为破解产业化难题的“超级引擎”。设备搭载52组高精度传感器与AI大脑,形成“感知-决策-行动-学习”的自主闭环,每日完成300片电池制备并产出1800组高精度数据,将实验室成果转化周期压缩90%。其制备的电池效率差异小于0.75%,展现出超越传统工艺的极致性与精准度。

协鑫光电董事长范斌在2002-2006年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习,取得硕士学位。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范斌研究的领域是导电高分子。他认为,应该用人工合成的材料降低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为此去瑞士洛桑高等理工学院读博研究钙钛矿结构。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范斌归国创业,与当年两位清华同宿舍校友一起,创立厦门惟华研究团队,研发制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2013年3月,厦门惟华开始建设国内第一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卷对卷印刷生产线,生产了国内第一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长期关注和跟踪钙钛矿相关信息。2016年,协鑫集团主动登门拜访范斌并收购了范斌的团队。苏州作为科研创新的热土,协鑫集团也积极实施科技人才发展战略,为全员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强化人才归属感。目前协鑫光电已发展至270人以上规模,其中科研人员占比44%。

钙钛矿产业化已发展到关键时点,本次C2轮融资是C轮整体融资的延续,资金将重点投向昆山吉瓦级基地的产业化建设与科研投入,加速钙钛矿商用组件的量产化进程。
朱共山规划量产与场景“双轮驱动”战略,首先是以吉瓦级量产基础,锚定“产能陆续放量-大规模制造-叠层产能大爆发”路线图。
同步推进场景化示范牵引,目前钙钛矿组件已在青海高海拔强紫外线地区、北京冬奥赛区、大湾区综合能源站、库布齐沙漠等复杂环境完成验证。未来将推动“钙钛矿+长时储能”模式,构建全链低碳生态。
范斌博士表示,经过十余年的技术进步和发展,钙钛矿作为光伏行业提升光电转换效率的唯一路径,已经形成了行业共识。协鑫光电在产品、产能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钙钛矿组件的商业化应用已近在眼前。

光源资本作为独家财务顾问,持续见证并助力协鑫光电从效率突破到全球首个吉瓦级基地落地的跨越。光源资本合伙人薛玲表示,很期待协鑫光电范斌博士团队加速引领产业化进程。光源资本将持续支持协鑫光电,共同推进全球绿色能源发展。
钙钛矿技术面对的效率、稳定性、成本、尺寸四大产业化核心难题,协鑫光电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推至规模化量产临界点。其“吉瓦级量产+多场景验证”的双引擎模式,不仅加速自身商业化落地,更可能重塑光伏产业竞争格局,推动第三代光伏技术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叩响光伏“技术奇点”之门。然而,吉瓦级产能的稳定释放、持续降本及市场接受度,将是其下一步的真正考验。
栏目策划 赵伟莉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玥颐 实习生 卫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