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如火如荼地进行到了第七轮,赛程中不乏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地域梗”,这些“梗”也成为江苏乃至全国人民茶余饭后的谈资,为赛事热度添柴加薪。“梗”文化是在网络空间中被塑造并传播的,其创造群体是人民群众,并在人民群众之间口耳相传。在体育界尤其是足球界“梗”文化盛行已久,如解说员詹俊口中英超球员马奎尔的转身、“航母调头”、网友戏称意甲球员卢卡库为球门前的“楚庄王(杵桩王)”等等,这些“梗”无形中为严肃紧张的竞技比赛增添了趣味性和娱乐性,让观赛过程更轻松、更有话题性。
在“苏超”赛事中,地域梗文化以独特的形式席卷江苏13市,成为连接足球竞技与地域文化的桥梁。从“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到“楚汉争霸2.0”再到“盐水鸭大战水蜜桃”,这些梗不仅展现了江苏人民对本土文化的幽默表达,更将城市间的竞争转化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

从群众中来:地域梗文化的“草根基因”
地域梗文化的草根基因源于球迷自创、经网络发酵最终被官方采纳的“梗”生态,是“从群众中来”的真实写照。
当常州队在联赛中遭遇五连败零进球的尴尬战绩,一场由普通网友主导的“汉字拆解运动”悄然兴起。灵感源自常州北站灯牌故障的旧梗,没有官方策划,没有专业团队,每一个创意都来自民间智慧的迸发:首战负连云港,“常州”变为“吊州”;次轮负南通,“吊”字上面的“口”消失,退化为“巾州”;第三轮负扬州,“巾州”沦为“丨州”;第四轮负无锡,连唯一的“丨”也消失,成为“0州”;第五轮负南京,一些平台的积分榜干脆以“川”来代替常州。
常州官方见势也采取行动,围绕“笔画梗”向全国各地带“州”的地区发起“借笔画”活动,从福建三州(漳州、泉州、福州)到安徽四州(池州、亳州、宿州、滁州)再到浙江五州(杭州、温州、湖州、衢州、台州)……一场由常州引发的地域梗逐渐扩散至全国各个地区,迅速引发全民参与。
在前几轮的赛程中,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的发挥不够理想,面对四队积分垫底的尴尬局面,网友将他们戏称为“江南四大菜(才)子”,并起名“苏得惨、无所谓、常垫底、镇在输”。苏超第五轮苏州vs扬州的开场仪式上,苏州主办方直接以“江南四大菜(才)子”为灵感,编排了一出“反差萌”开场舞,既自黑又自强。四位身着明代文人服饰的“才子”手持折扇,踏着节奏感十足的步伐走入球场和球迷们热情互动,场馆内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

受到民间地域梗文化的启发,江苏各地官方都加班加点响应群众的呼声,也通过“玩梗”的方式维持各地区之间的友好互动。在南京对阵淮安比赛的前一晚,南京发布在晚上9:20以一封深情家书《阿淮,睡了吗?》细数南京和淮安同处江淮大地的绵绵情意,淮安发布于次日清晨5:21以《南哥,醒了吗?》回应南京的隔空表白。将两地的民间层面的对话上升到官方层面,网友直呼“磕到了”。
从群众的创意和声音到政府采纳和响应,官方与民间在“地域梗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中默契配合,携手推动这一文化现象不断升温。群众作为“地域梗文化”的“源头活水”,表达了对“苏超”赛事的鲜活态度,球迷们把严肃的赛场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创意舞台。这些接地气的梗不仅让赛事讨论充满趣味,更像一根无形的纽带,把球场内外的球迷编织成共享欢乐的社群——当看台上飘起“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旗帜,球场已然变成全民欢乐的海洋。
到群众中去:地域梗文化“热度反哺”

地域梗文化并非单向流动的创意溪流,当它从群众智慧中奔涌而出,被官方认可、放大并精心“烹制”后,又以更丰富多元的形态,带着官方加持的热度,重新“到群众中去”,实现了文化能量的闭环与升级。这种反哺,不仅巩固了赛事的群众基础,更将地域认同感和赛事参与感深深植入江苏民众的日常生活与社交场景。
在“苏超”交战期间,地域梗文化迅速突破了球场和网络的边界,渗透进江苏人的柴米油盐。在南京街头的鸭子店,食客点单时会笑着调侃老板“来份盐水鸭,‘不加糖’的那种”;在无锡阳山的桃园,果农售卖水蜜桃时也会打趣“甜过我们‘无所谓’的心态”;苏州的茶馆里,“苏得惨?苏得起!”成了朋友间相互打气的流行语。这些梗,已不再是单纯的赛事谈资,而演变为带有强烈地域归属感和集体幽默感的社交暗号,是拉近陌生人距离的“通行证”。下班路上偶遇同城球迷,一句“今天镇在输(镇江)还是常垫底(常州)?”便能瞬间引发共鸣的笑声,足球带来的地域认同在生活细节中得以具象化和日常化。
此外,绿茵场上的胜负催生出意想不到的文化交锋——当江苏球迷们在赛场上为荣誉呐喊时,网络空间正悄然上演着一场充满烟火气的“地域经济保卫战”。当淮安队以4比0的大比分战胜镇江队后,镇江网友在网络上发起“陈醋关税”的幽默反击——“即日起对出售至淮安的陈醋征收100%关税”。而在南通2比0力克常州的比赛中,常州球迷则戏称“要求中华恐龙园对南通市民上调124%票价”。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网络梗,表面上是球迷们为球队失利寻找的情绪出口,实则暗含着对本地文化资源的巧妙推介。从镇江陈醋到常州恐龙园,从淮安美食到南通风景,官方很快领会了群众的用意,各地文旅部门随即推出系列惠民措施:景区免票政策全面铺开,专设接驳巴士穿梭于车站与景点之间,免费停车场与特色伴手礼的发放形成联动。这场由绿茵场延伸出的文旅热潮,正以“体育+”的创新形式,让江苏的地域文化在竞技激情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苏超”赛场上的地域梗文化,生动诠释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发展规律。群众的智慧是源头活水,孕育了鲜活、接地气的创意“梗”;官方的敏锐捕捉、巧妙引导和积极互动,则如同精心的灌溉与疏通,让这股活水得以汇聚成河,滋养更广阔的土壤;最终,这股带着官方加持和创意升级的文化暖流,又深度浸润回群众的日常生活、社交娱乐和经济消费中,形成强大的反哺效应,让赛事热度持续升温,让地域认同感深入人心,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趣味盎然且紧密联结的“苏超”文化生态圈。在这个圈子里,足球不仅是竞技,更是纽带;胜负之外,弥漫着的是江苏大地上独有的幽默、智慧与温情。当“梗”成为连接城市、沟通官民、点亮生活的快乐因子,“苏超”便真正实现了从一场场体育比赛,到一场全民共享、生生不息的文化狂欢的华丽蜕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实习生 葛政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