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南京秦淮警方接到一黄金店铺报警,某女子购买黄金时形迹可疑,民警迅速出警处置,未曾想竟牵出一起留学生被骗案。
原来该女子郭某在短视频平台接触到一个“扶贫导师”,“导师”称可以帮她申请279万元扶贫款,但是需要帮忙购买黄金包装一下。面对巨大诱惑,郭某提供了自己的身份信息和银行卡号。没多久,郭某的银行卡就收到45万元的巨款,骗子还额外给了2900元的“辛苦费”。郭某收到钱立马前往金店购买黄金,并要求当场带走。
直到民警到来一番调查之后才知道,这45万元其实是骗子通过冒充公检法诈骗,从一位海外中国留学生何某手里骗来的。骗子一边骗钱,一边又想通过郭某线下黄金交易洗白钱财。
如今,随着国内各地的反诈力度越来越大,电信网络诈骗分子想要得逞也越来越难,有些骗子便将目标转移到一个特殊群体——海外留学生。除了上述案件的何某,也有一位海外留学生竟然被骗子电话监控了40多天,直到走出机场被警方带回。下面我们来看详细过程。
真实案例
一天,留学生小吴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某电信公司的员工,并称小吴的名下有一张电话卡因发布上千条涉诈短信,导致多人被骗,金额巨大。
小吴并不知道自己有这个电话号码,对方说小吴可能身份信息被冒用了,让小吴赶紧去报警。小吴说自己是留学生不在国内,国外报警流程小吴不清楚。对方则表示自己可以帮忙转接国内的公安局。
电话转接后,所谓的民警要求小吴先下载一款境外的通信软件,并以保密为由,让他卸载手机已安装的国内社交软件。接着,该“民警”又称“最高检察长”发布命令要将国外的犯罪嫌疑人全部羁押回国,但是他同情小吴,可以帮他想办法申请取保候审,不用回国,而办法就是要对小吴进行24小时全方位监管。
所谓24小时监管就是对小吴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小吴身边有其他人时,就进行语音通话,小吴独处时就进行视频通话,如果小吴要刷视频聊天什么的,还必须打开屏幕共享,并且不允许小吴向任何人透露相关“案件”信息。小吴就在这样的监视下生活了一个多月。
突然有一天,“民警”称所有犯罪嫌疑人需要羁押回国,小吴想要继续取保候审的话,需要交一笔保证金。
为了帮助小吴向父母索要保证金,骗子以案件保密为由,替小吴伪造了一份某高校的交换生录取通知书,并让小吴办了一张新的银行卡,以交换生需要验证资金为由,让小吴父母将钱打到这张卡上。
父母收到小吴的消息当然很开心,但是由于银行规定,大额资金第一时间没法汇过去,就咨询了同样在国外的朋友。结果朋友发现录取通知书存在大量错误,并且该高校根本没有交换生!
小吴父母立马意识到孩子可能被骗了,因为担忧孩子的安危,他们立马动身前往国外。但此时小吴因为一直生活在监视的恐惧之中,精神非常脆弱,已经被深度洗脑,骗子也意识到小吴父母可能发现问题,便让小吴立马返回国内。
小吴父母来到小吴的住所没有见到孩子,只发现了一张取保候审的申请书,更加确认了小吴被骗,立刻选择报警。在两地警方和大使馆的协调下,小吴落地的第一时间,就被机场警方带离了机场,最终没有酿成大错。
套路解析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冒充公检法诈骗。
骗子先冒充使领馆、国内公检法、当地警方、海关等身份,谎称你涉嫌洗钱、涉嫌诈骗、涉嫌绑架等违法犯罪活动,并将电话主动转接“公安机关”。
接着他们会添加你的社交App,做电子笔录,发送“警官证、逮捕令、协查令”自证“警察”,增加信任。
然后他会要求你拒接电话、禁止与他人联系,尽量保持独处,制造一个相对孤立的空间。美其名曰“保密”,实为断绝你与外界的联系,制造恐慌紧张的情绪,影响你的正常判断。
最终,他会以“安全审查”“保证金”等名目要求你将钱打到“指定账户”,完成诈骗。
不同于国内熟悉的环境,熟悉的语言,还有随处可见的派出所,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时差、信息差、语言不通等因素,导致他们本就处在一个相对孤立的环境中,这对骗子来说非常有利于他们“洗脑控制”受害人。加之很大一部分留学生家境优渥,更让这个群体成为骗子眼中的“肥肉”。只要你轻信任何未经核实的,“官方机构”“特殊渠道”,就很可能为你的留学生涯带来一段惊魂时刻。
警方提示
其实除了冒充公检法,留学生和其家长群体还有可能遇到虚假兑换外汇、虚拟绑架等等骗局。为了避开这些诈骗的坑,留学生和家长应时刻保持警惕,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怀疑。对方亮出警察、海关、官方中介等各种权威身份时,先保持怀疑,不能仅凭对方只言片语,几张图片就轻信,以现在的科技,隔着网络伪造证件的可能性很大。
任何官方机构(尤其是公检法部门)都不会通过电话来办案,更不会索要钱财或银行卡信息。凡是隔着电话或者网络要求转账汇款的,都是诈骗无疑!
2.留学在外,要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近况,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帮助。
3.使用官方渠道办理留学及其相关手续,避免使用非官方或未知来源的渠道。
4.如果怀疑自己遇到了诈骗行为,应立即报警寻求帮助或联系中国驻当地使领馆。
通讯员 启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