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头条推荐 > 正文
南京钟山风景区:进山,避暑!

大暑已至,气温持续攀升,现在已经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手机上不断弹出高温预警,让人只想一键开启“冰镇模式”。

这个天气,到底去哪里避暑啊?古人早就替我们选好了答案——去山里!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夏天消夏纳凉的传统,消夏也叫“销夏”,意思是摆脱夏天的炎热,用消遣的方式度过夏天。

炎炎夏日,走进自然是很多人采取的消夏方法。在没有空调的古代,深谙纳凉之道的古人,喜欢在盛夏之时常驻山中。从古代一些消夏绘画题材的作品来看,画中场景也多为临水、深山或树荫下。

山居纳凉图 元 盛懋
荷亭消暑图 北宋 赵士雷

山是夏天的解药

青山绿水,是天然的消暑场所。古人的夏天,从不是困在闷热里煎熬,而是跟着风往山里去。或临溪筑亭,煮茶听蝉;或倚竹听风,泛舟采莲,用最本真的方式与自然对话,消暑度夏。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代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描绘出一幅山中消夏的风俗画。夏日里,山亭古树参天,枝叶繁茂,浓密的树荫将天空遮蔽,亭台伫立在这片绿意之中,倒影映照在旁边的池塘,随水面轻轻晃动,忽然一阵微风吹过,蔷薇飘香,周身也更加清凉。

夏天最舒服的事情之一,就是去山里放空思绪,什么事情也不做,静静感受时间的流逝。古人懂,进山不是逃避,而是去看夏天该有的样子。热得发慌时,往浓荫里一站,听风过林梢,看云飘山尖。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诗人李白在盛夏时节将身体融入自然,与松风共舞。炎热的夏天,身处青葱山林间,连白羽扇都懒得摇动,干脆袒胸露怀,任清凉穿透衣襟,让带着草木清香的风,漫过头顶、拂过肌肤,将燥热涤荡一空。

临水的亭台楼榭、桥畔河旁,也是夏日消暑的好去处。孟浩然写下“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水边的热意被滤成了荷香与露声。风过处,荷香裹着水汽随风飘动,竹梢的露水滴落,敲出比蝉鸣更清透的声音。

大暑时节,气温高而湿润,也是荷花开得最盛的时候,“大暑赏荷”也是自古流传的雅事。刘禹锡盛夏在水亭中避暑,描绘出这份闲适,“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翠竹斜倚着水亭,映照红莲朵朵,水阁空阔玉簟生凉,置身这清波翠影之间,一身燥热也悄悄褪去。

入山无处不清凉

钟山是南京人藏在城市里的避暑良方。这里山峦起伏,植被茂盛,形成了天然的避暑屏障。钟山风景区拥有森林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8%,是名副其实的“森林氧吧”“城市绿肺”。山林中丰富的水汽,在蒸发过程中吸收热量,降低了山里的温度;茂密的植被释放大量负氧离子,清新空气。潺潺溪流、鸟吟蝉鸣,走进山中,就能感到沁人的凉爽。

夏日钟山,放眼望去满眼的绿。王安石罢相后退居江宁,畅享山居的清凉与惬意。“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夏天钟山浓绿的树荫、清幽的草地,在他眼中,比任何繁花盛开的时节都要动人。漫步在林间小道,风从叶缝里钻出来,带来阵阵凉意。山间的小溪清澈见底,为炎炎夏日增添了一份灵动与清凉。

如果想要感受“纳凉高树下”的意趣,可以来灵谷景区走一走,这里高大乔木众多,遮阳效果明显。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无梁殿,是天然的“空调房”。无梁殿采用砖石拱顶结构,位于灵谷景区中轴线,厚实墙壁与顶层隔热层,通风透气,一呼一吸间,都能感受到清凉。走累了,在路边长椅歇脚,暑热被浓密的枝叶滤去大半,心也跟着静了。

如果想要亲近水色,流徽榭是不可错过的地方。流徽榭三面临湖,傍晚去,夕阳把湖面染成琥珀色,风裹着水汽扑在脸上,是带着荷香的凉。远处山影朦胧,近处鱼戏莲叶,好像忽然懂了古人临水纳凉,图的就是这份水与风的缠绵。此刻单是坐着,就感觉整个夏天的热都被浸在了湖里。

除了流徽榭,梅花谷路沿线,水生植物也竞相绽放,燕雀湖、前湖的荷花、睡莲摇曳,景色宜人,也是纳凉赏荷的好去处。

如果想再往深处走,那就爬紫金山步道。拾级而上,两旁的树越来越密,耳边蝉鸣也越来越清晰。此刻明白了古人说的“入山无处不阴凉”,原来登山不是煎熬,而是在暑气中找回内心的安宁。走热了,就找块被树荫覆盖的山石坐下,山风穿林而来,带着松针和泥土的气息。

山与城的对话

人们选择到山里纳凉,不仅因为山中气温低,更在于其能提供身心的双重舒缓。从古到今,山的意义从未改变,它始终是人类对抗酷暑、安放心灵的理想之地。它用浓荫调节着温度,用宁静治愈着疲惫。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被推着向前,焦虑、烦躁成了常态,而钟山则为人们提供了一处可以“慢下来”的空间。在与山林的相处中,暂时忘记烦恼,学会与自己和解。

钟山对南京,远不止于一处避暑胜地,它还是这座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根基,从明孝陵到中山陵,从梅花山到头陀岭,钟山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历史。漫步其间,既能感受历史的沧桑,又能体会“天下为公”的豪情。这种文化的厚重感,让钟山的清凉多了几分精神的滋养。

生活在南京,有钟山这样一座“城中山”,是一种藏在日常里的幸运。它不像远方的名山大川,需要特意规划行程才能抵达,它是下了班抬脚就能进去喘口气的“缓冲带”。从苜蓿园地铁站出来,沿着陵园路慢慢走,看路灯在梧桐叶间投下昏黄的光晕,听虫鸣渐起,一天的疲惫就在晚风里消散了。这种“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的生活方式,正是南京“山水城林”城市特色的最佳注脚。

这个夏天,如果觉得烦闷燥热,就往钟山的浓荫里走走吧,看风吹叶动,听水流蝉鸣。你会发现,最动人的清凉,从来都藏在自然的怀抱里。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