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7月23日上午,我国首艘自主研发的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在无锡正式交付,刷新了国内新造同类型科考船周期纪录。
在交付现场,记者看到,“未来”号犹如是一座“移动的海上实验室”。这艘总长110.8米,满载排水量7000吨,最大航速超15节,采用全电力推进系统等先进技术的船舶,功能更多、用途更广,且在模块化、智能化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两年前,中船集团旗下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下称“中船澄西”)接到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的订单,拟建造一艘名为“未来”号的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尽管深耕科考船修理改装领域近30载,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科技含量极高的船舶,中船澄西还是“压力满满”。
2023年10月18日,“未来”号正式开工。由于生产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涉及大量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工艺,该船舶的建造难度超乎想象。船上众多科考设备、定制化设备的协调安装匹配,对于建造方也都是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
此外,作为全新首制船型,还面临两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是生产准备周期紧张,留给钢板的采购周期仅2.5个月,远低于成熟船型4个月的标准;二是为了控制船的整个重量,每一张钢板的厚度必须达到毫米级的要求,按照规范不能超过0.3毫米,相当于不能超过3张A4纸的厚度。
为了克服一系列困难,中船澄西抽调内部造船各领域专家组建项目组,精心编制船舶建造总体计划。通过一系列专项策划,钢板公差成功控制在0.1毫米以内的同时,总体较设计要求减重60余吨,为该船的空船重量控制、顺利建造交付奠定重要基础。
随着生产全面展开,薄板焊接变形、空间狭小设备难定位等一系列全新问题接踵而至。面对挑战,中船澄西边生产、边总结、边改进、边提升,强化过程管控和精益管理。2024年3月20日,重达1458吨的机舱总段吊装进入“衡山坞”,并在浮态下精准定位,拉开主船体合拢序幕,创造了中船澄西大浮吊最重起吊纪录。
需要提及的是,“未来”号关键设备多为国产首台套,安装及调试过程无经验可借鉴,各设备间的匹配与兼容性更是巨大挑战。在国内科考船最大A型架安装过程中,对平面度的要求极高,需控制在0.5毫米范围之内,仅相当于3根头发丝粗细。中船澄西项目组首次采用移动镗床,成功实现船舶浮态下基座平面度的精准控制。

2025年6月6日,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顺利完成海上航行试验与科研试验。本次试航历时15天,148人参与,航程2500海里,开展了54个大项、总计512个分项的试验。同时,还对该船舶开展了大量模拟测试,对总体性能、动力电力系统、动力定位系统、通导系统、智能系统等进行全面考核验证。通过严谨工作流程和专业技术手段,确保了设备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部分关键性能指标甚至超越预期。
“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的成功交付,是我国在绿色智能船舶技术领域的又一突破性成果,在国家战略、行业升级、产业链重构等层面有着重要意义。”中船澄西主要负责人表示。据介绍,“未来”号交付后,将全力保障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一系列重大任务。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胡春春 通讯员 张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