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文脉传承|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承载着千年文明的记忆与智慧。从京剧的唱腔韵律到剪纸的灵动技艺,从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到中医药的草本药方,这些文化遗产如同繁星,照亮了文明传承的长河。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传统技艺传承边缘化,文化生态空间缩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遭遇无序开发等问题日益凸显,单靠道德自觉或行政倡议已难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有效保护,需要以法治力量构筑坚实屏障,为非遗保护注入持久动力。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细化非遗保护的各项制度,对非遗的调查、认定、保存、传承、利用等各个环节作出具体规定。强化法律责任,对破坏非遗保护的行为制定严厉的法律惩戒和制裁举措,提升法律的威慑力。借鉴国际非遗相关保护法经验,使中国非遗保护法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

协同现有法律体系护航非遗保护传承。在民事法律层面,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技艺等非遗成果给予著作权、专利权等法律保障,防止不当利用和侵权盗用。行政法律方面,需细化部门权责清单,强化文旅、文物等部门的监管职能,建立非遗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刑事司法领域,要依法严惩破坏非遗传承、盗卖非遗文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力震慑。通过民事保护、行政监管、刑事惩戒“三管齐下”,构建起系统完备、衔接有序的非遗保护法律体系,让千年文脉在法治护航下生生不息。要特别注意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守住文化根脉,又激发创新活力。

探索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殊保护机制。立足其活态传承特点,构建科学有效的法治保障体系。要注重保护非遗的核心内涵和文化价值,既维护其原真性,又促进其创新发展。立法应突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权益保障,建立传承激励机制。同时明确非遗开发利用的边界,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非遗异化。通过立法为非遗传承营造良好环境,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执法力度

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锻造高素质非遗执法队伍,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保障。要着力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法治素养,通过定期举办专题培训,邀请非遗专家、法律学者系统讲授保护理念、政策法规和实操规范,夯实执法理论基础。建立培训考核机制,以考促学、以学促干,确保学习成效转化为执法能力。同时,组织跨地区交流学习,实地观摩先进地区的创新实践,借鉴成功经验。要培养一支既懂法律法规、又熟悉非遗特点的专业执法队伍,让非遗保护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在严格执法中守护文化根脉,在科学保护中激发创新活力。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制度,有效提升非遗保护执法工作效率和质量。文化部门牵头,联合各职能部门成立非遗保护工作协调小组,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发文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并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和权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就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究解决,协调各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执法合力。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帮助各部门互通有无,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执法监督机制,有效防止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现象发生,维护非遗保护的法治秩序,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明确监督的主体、内容、程序、方式等,为非遗保护的执法监督提供法律依据。建立涵盖人大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的多元化监督体系,对执法人员进行全方位监督,对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以此来保障非遗保护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

以司法力量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完善侵权司法救济途径。完善侵权司法救济途径是司法助力非遗保护重要手段。一方面,相关规定应明确非遗权利主体,适应非遗权利主体群体性特征,赋予相关群体和组织诉讼资格,使其能顺利进入司法程序获得救济;建立共同诉讼保护机制,允许多个主体联合提起诉讼,避免因主体不明确而导致案件无法受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简化诉讼程序,降低非遗传承人的诉讼成本,针对一些案情简单、争议较小的非遗侵权案件,可探索适用简易程序快速审理,以提升司法效率。

明确司法裁判原则。在司法实践中,为更好地加强非遗保护的法治力量,需在处理非遗侵权案件时遵循一定的裁判原则。利益平衡原则:非遗既具有私权属性,又关乎公共利益,司法裁判时要兼顾非遗权利人、社会公众及商业利用者等多方利益,既保护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促进非遗的传播和利用。侵权认定科学合理原则:司法部门在进行侵权认定时,要综合考虑非遗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参考相关行业标准和社会认知,确保裁判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为非遗保护提供司法指引。

提高司法人员专业能力。提高司法人员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件的专业能力是发挥司法在非遗保护中作用的关键环节。除了组织培训和实地观摩学习之外,鼓励司法人员积极参与非遗相关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掌握非遗保护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为之后的司法实践积累专业知识。成立非遗案件专业法官团队,对疑难复杂的案件进行集中审理,通过实战方式不断积累经验,提升司法人员处理非遗案件的能力和水平,为非遗保护提供更为专业、高效的司法服务。

刘金萍(作者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