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暑期,孩子们在尽情玩耍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意外伤害的风险。居家≠绝对安全!许多意外往往发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那么,面对各种意外伤害,家长该如何科学预防与紧急处理呢?南京儿童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赵劭懂一篇说清。
烧烫伤
夏季孩子衣着单薄,皮肤暴露较多,活泼好动,缺乏安全意识,接触高温物品,很容易发生烧烫伤。
预防方法
1.用澡盆打水洗澡时一定要先加冷水,再加热水;
2.不要在家中存放热液,或将热液放在孩子不可能接触到的地方;
3.一切加热电器的线请妥善放置,以防绊倒孩子后碰到热源或拉扯电线,造成烫伤。
急救措施
请记住五字要诀:冲、剪、泡、盖、送。

1.冲:将烫伤部位用清洁的流动冷水冲洗或浸泡,持续15~30分钟,使局部快速降温,缓解疼痛并减少余热对深部组织的继续损伤;
2.剪:小心除去衣物,如果衣服粘在受伤处的皮肤上,可以用剪刀剪开。注意不要强行撕开衣服或弄破水疱;
3.泡:如烫伤处位于手脚、四肢,且面积较小,可将患处泡在冷水里继续降温;
4.盖:取无菌纱布或家中干净的棉质布类覆盖于伤口处,并给予适当固定,防止创面被二次污染;
5.送:完成以上步骤后,立即送往就近的正规医院烧伤科处理创口。
溺水
不仅泳池、水塘等较大水域可能发生溺水,还有很多溺水的案例发生在家中,卫生间的浴缸、马桶都是溺水的高危场所。
预防方法
1.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不独自在河边、水塘边玩耍,不到陌生水域游泳;
2.不要让孩子独自进出浴室,同时保持浴室地面的清洁干爽;
3.保证居家环境的安全,不要在家中存水,如果储水请一定在容器上加盖盖子。
急救措施
1.尽快将孩子救离水域,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
2.对于意识不清的患儿,在确保周围环境安全的情况下,应就地开始心肺复苏,直到救护人员到场。
消化道异物
消化道异物是儿童意外伤害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吞入的异物种类繁多,其中以尖锐物品、磁珠、可膨胀水培球及电池最危险。
预防方法
1.平日不要给孩子佩戴易抓下来的饰物;
2.尖锐物品和新旧电池务必妥善存放,尤其注意儿童玩具中的电池;
3.各种清洁剂要收好,不要分装在饮料瓶里;
4.各类药品定点摆放,避免孩子接触。
急救措施
1.高危消化道异物:如钉子、电池、缝衣针等异物,应该立即禁饮食、送往医院进行处理;
2.非高危消化道异物:如硬币、玻璃珠等钝性异物,大多数无需干预可自行排出,但最好到医院就诊后进行病情评估以决定治疗方案。
3.误服多枚磁珠、可膨胀水培球等均有肠梗阻风险,应该立即禁饮食、送往医院进行处理。
4.误服强酸、强碱,或含上述化学药品的物质(如碳酸钙干燥剂、洁厕剂等),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粉等),避免自行催吐、洗胃等操作,应该立即禁饮食、送往医院进行处理。
5.很多绿植含有对人身有害的植物碱,如不慎舔舐、啃食植物汁液,可能会出现口腔刺痛、红肿、咽喉肿痛甚至出现咽喉梗阻现象,可指导年长儿反复清水漱口,年幼儿可用棉签等清洗口腔后送医。
气道异物
气道异物危害性大,存在气道梗阻可能,甚至危及性命。常见的气道异物有瓜子、花生、糖块、黄豆、玩具小零件、骨头、鱼刺等。
预防方法
1.尽量不要给3岁以下的幼儿吃花生、坚果、软糖等易致呛咳的食物,3岁以上的儿童也应在成人监护下食用;
2.孩子吃东西时,切记不要奔跑、玩闹、逗笑,以防发生呛咳。
急救措施
1.一旦孩子呛入异物,应立即尝试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帮助孩子排出异物;
2.观察孩子有无呼吸困难、嘴唇青紫等表现,如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脉搏消失,立即进行呼救并开展心肺复苏,直到救援人员到场;
3.如无法帮助孩子排出异物,需立即到就近医院进行紧急处理。

跌倒骨折
孩子的活动范围广、自我防护意识弱,不论是在家中还是户外,玩闹时难免会发生磕碰、摔倒,很容易发生骨折。
预防方法
1.为孩子选择适合的体育活动,运动前做好热身,并佩戴专业护具,最好在专业老师指导和保护下开始;
2.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做好安全提示。如在路面不平整的地方不要快速奔跑,走路要留神,避免被杂物绊倒。
急救措施
1.不要随意搬动受伤部位,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2.可就地取材,找木板、硬纸板等固定物,简单固定受伤肢体;
3.若出现肢体肿胀,可对受伤部位进行冷敷,缓解疼痛;
4.完成上述紧急处理后,要尽快将孩子送往医院。
坠落伤
部分家长会在暑期将孩子独自留在家中,或在孩子熟睡时外出办事。然而,孩子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又缺乏安全意识,很可能会往高处爬,甚至爬窗户,稍有不慎就会从高处跌落。
预防方法
1.不要将孩子独自留在家中,暂时外出也要找人看护孩子;
2.窗户要装防护栏,不要在窗户附近放置可以攀爬的物品;
3.在楼梯口加装儿童安全门。
急救措施
1.若孩子不慎发生坠落,未明确脊柱是否受伤前,在搬运和转送过程中使患儿平卧,重点保护颈部,以免发生二次损伤;
2.伤口大量出血时,可用干净的毛巾按压伤口,帮助止血;
3.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前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