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屏幕上,一块吐蕃石碑的藏梵刻痕清晰可见。青海的学生讲解道:“看,两种文明在这里平等对话。”另一边,南京江北新区暑托班的孩子们看着原子城的直播画面说:“科学家爷爷真厉害!”
今年7月,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青海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们,利用腾讯会议搭建了一个特别的课堂。通过3D技术,展示了千年氆氇长袍“天地人”褶皱的奥秘;借助0.3毫米针距参数的数字刺绣系统,精准还原了藏绣技艺;锈迹斑斑的戈壁滩算盘,则诉说着“勒紧裤腰带搞原子弹”的历史。这场名为“丝路山海情”的云端实践活动,运用技术手段,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在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让东西部文化和红色精神更好地传递给青年学生。

数字破壁:山海课堂的无缝链接
腾讯会议成为连接东西部的桥梁。青海的学生乘坐青藏铁路红色研学专列前往原子城,南京团队则通过直播“云参观”拥有440万人次参观量的纪念馆,镜头下的泛黄图纸和旧棉袄讲述着感人的故事。与此同时,青海藏文化博物馆的石碑细节通过镜头放大,南京学生丁琳看到后联想到:“藏文的圆转和梵文的方正共生,很像江南云锦融合西域金线的织造!”

项目指导老师苏刚介绍:“以前组织跨省实践活动需要几万元经费,现在通过云端链接,可以让上万人低成本地参与深度研学。”数字技术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还促进了东西部学生的交流:青海学生担任文化解说员,南京学生则利用技术搭建平台,将唐卡、金粉技艺和原子城的故事带到社区的暑托班。
技术赋能:让千年文明更易理解
在藏文化博物馆的智能展柜前,技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一场针对0.3毫米针距的“拯救行动”正在进行:数字刺绣系统还原了藏戏面具的“套针”绝技。这套技术参数来源于对七位老艺人的动作捕捉,将原本需要三年才能掌握的0.3厘米针距技艺,变成了即时可学的教程。非遗研究员表示:“年轻人点几下屏幕就能理解针法走向。”青海学生指着4米高的唐卡详细解释:“这些颜料采自四千米高的矿山,画师要诵经一百天才开始作画。”高清镜头下,唐卡上的金线纹路与南京云锦的盘金绣在屏幕上清晰对比。丁琳由此想到:“这体现了丝绸之路上的技艺交流。”

情感破圈:从文化共鸣到精神扎根
技术不仅是展示手段,也拉近了情感距离。丁琳在实践日记中写道:“唐卡上的金纹让我想起云锦的‘扁金绞边’,原来江南和高原共享着丝路传来的金线技艺。”当数字地图展示纹样千年的传播路径时,东西部青年感叹:“这就是‘何以中国’!”直播镜头对准原子城锈迹斑斑的仪器时,南京学生聂艺涵深受触动:“科学家们在零下温度的戈壁滩上用算盘验证数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实训室的条件呢?”暑托班孩子们喊出“科学家爷爷是超人!”也让在场的人很受感动。老师观察到,课后孩子们自发用积木搭建“原子城”,这说明红色精神的种子,通过真实的细节就能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范式革新:思政教育在“云”端的新尝试
通过云端共享青海原子城、藏文化博物馆等珍贵资源,利用数字技术深入解析文化符号,项目形成了可重复使用的“行走思政课”数字资源库。项目负责人苏刚强调:“这正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具体实践。”南京的中小学生通过直播理解“科学家精神”,高校学生则从技术应用中领悟“文化自信”——一套资源实现多级转化,让青年人以虚拟的方式了解真实的中国。


技术缩短了距离,让东西部的文化资源更容易被年轻人接触到;青年之间的交流对话,也让红色精神在线上得到传递。正如南铁院的学生所说:“我们的交流在云端,目光投向历史深处,心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苏刚 吉舒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