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式在全国上映,影片讲述了南京大屠杀中,一群普通南京市民面对日军残酷暴行,守望相助,冒着生命危险,洗印日军屠杀罪证照片,并将其公之于众的感人故事。影片的创意来源于真实历史事件:从1938年到1946年,爱国青年罗瑾和吴旋接力守护一本记录日军暴行的相册。抗战胜利后,在“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这本珍贵的相册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对判处南京大屠杀主犯、日军第6师团中将师团长谷寿夫死刑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历史细节的呈现上,《南京照相馆》做到了用心、用力、用情,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证和探究。逼真的历史还原,将观众带回到了1937年12月那个南京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走出影院,有观众感叹,这不但是一部剧情片,也是一部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
《南京照相馆》影片中的“吉祥照相馆”,其原型是位于南京城中长江路估衣廊附近的“华东照相馆”,但在影片中,主创却将其设置在贡院街。导演申奥表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贡院街是南京城南夫子庙最繁华的街道,它虽然只有几百米长,却能囊括南京人的一生。人们在此置办婚丧嫁娶的各种所需用品,毕业、求职、结婚、生子……每个关键的人生节点,人们总要来到照相馆,拍摄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记者注意到,影片中,包括“吉祥照相馆”所在的贡院街,每一条南京街道上的店铺、马路、汽车、广告海报等等,都严格按照历史影像作了真实的还原。中日两军的军装、武器装备,南京百姓的服饰、日用品等也完全真实再现。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高叶扮演的林毓秀走出大安戏院,墙上张贴的海报是获得第一届奥斯卡(1927—1928年度)最佳影片的《铁翼雄风》,是那个年代流行的大片,这反映了创作团队对如此微小的历史细节都进行了准确把握。








1937年12月17日中午,日军在占领南京后举行所谓的“入城式”,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等刽子手耀武扬威地从中山门进入南京城,最终抵达位于今长江路的“国民政府”。影片中对日军的这一丑恶行径也进行了高度还原。

电影中还出现了“中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前身)的建筑,日军将大量文物和古籍装车运走。这也来源于真实历史:据张宪文教授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记载,南京沦陷期间,日军在南京掠夺和毁坏的图书达到90万册,超过了当时日本最大的东京帝国图书馆藏书总量;影片中,日军多次试图闯入国际安全区进行搜捕和屠杀,一位美籍女子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挡住了日军刺刀。
这位伟大女性就是金陵女子大学的明妮·魏特琳女士(中文名华群),她在南京大屠杀中保护了数千名难民,被南京人亲切地称为“华小姐”。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