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的协同,旨在充分整合二者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共建共享、协同共治的育人共同体格局推动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助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因此,不断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扮演好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找准职业院校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首先,职业院校要当好资源供给者。职业院校在服务社区教育中承担着资源供给的重要任务,需突破传统办学边界,将优质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除常规教学和科研资源外,还可通过系统整合课程成果、典型案例、数字资源、实训场地、师资力量等要素,通过共享精品课程视频、开发社区特色教材、开放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化转化。将专业课程转化为社区居民可参与的技能培训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区科普资源,彰显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属性。
其次,职业院校要当好服务指导者。职业院校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为社区教育提供全链条指导服务。如在组织管理层面,可以协助社区教育建立标准化制度体系,规范社区教育教学流程与考核机制;在课程建设层面,可以指导社区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大纲设计,确保课程内容与社区需求精准对接;在文化建设层面,可以引入职业素养培育理念,提升社区教育的内涵建设。
再次,职业院校要当好教学组织者和实施者。职业院校可通过“教师驻社区”“共建社区教育学院”等方式直接参与教学实践,组织骨干教师开展定期授课、技能培训或专题讲座,承担社区教育中的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类课程教学任务。同时,通过学分互认、实践基地共建等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在学校与社区间的双向流动。
推进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深度互融
理念先导,凝聚协同育人共识。职业院校需立足双方协同发展的本质需求,秉持“教育资源双向流动、育人价值共生共长”的原则,积极推动二者由各自为政转向深度互融,主动将服务社区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环节。社区党支部和管理主体应立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积极搭建与职业院校的沟通桥梁,促成“社校融合、人才共育”新格局的构建。职业院校全体师生主体、社区居民、社会公众应自觉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以及对社区教育的价值认知,为社院融合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体制筑基,完善顶层协同机制。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利益协调、政策引导、宏观管理、经费支持等作用,全面指导和促成职业院校与社区间的沟通合作,规范各方行为,为合作搭建制度平台。职业院校与社区要基于二者共同发展需要、平等协商共建等基础原则,打造职业院校和社区融合育人的共同体,建立专项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协调、实施、考核等事务,通过联席会议、工作台账等方式,确保合作有序、高效推进。
课程提质,深化教学改革实践。职业院校应系统收集社区教育数据,全面了解和细化社区居民的多元学习需求,积极配合社区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构建分学段的课程体系,基础教育学段以价值引领和行为养成为重心,高阶学段以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双创能力培养为重心。开发特色课程,结合社区教育实际和区域文化特色,通过体验式教学、项目化学习等方式,调动社区居民学习兴趣。加速数字教育资源流通,打造共享知识专区。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将契合社区教育的政策文件、教学动态、科研动态、学术成果加以推介,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学习需求。
队伍深耕,创新人才共育模式。职业院校应定期挑选党政领导、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社区指导教师团队,定期赴社区进行教学与管理服务,形成“院校教师进社区、社区需求入课堂”的双向互动。定期开展对派驻教师的常态化培训,构建涵盖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育人理念等内容,构建包含封闭集训、线上研修、教学研讨会等形式的培训体系,强化教师的社区教育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重点培养社区需求调研、跨学科教学等专业技能。同时,对承担社区教育教学工作、参与课程开发等工作的职院教师制定明确的管理标准,并对派驻社区的教师队伍建立专门的业绩档案,将社区服务绩效与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挂钩,建立“社区评价+院校考核”的双向评价体系,通过绩效奖励、荣誉表彰等方式激发教师参与热情。
生态优化,营造文化融合氛围。加强志愿服务氛围营造,积极打造志愿服务文化生态,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助力。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的方式,宣传社区教育成果与典型案例,展示职业院校服务社区的实践成效,吸引更多优质教师积极参与到服务社区教育的行动中来。定期组织职业院校教师赴社区参加社区文化活动、集体教研、培训讲座、志愿服务等,为高职院校教师与社区教师搭建沟通桥梁,增进校社情感联结,在实践中凝聚合作共识,形成“校社互动、文化互融”的良性循环。
职业院校服务社区教育是教育资源整合的创新实践,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唯有通过凝聚理念共识、完善顶层设计、深化教学改革等策略推动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林 铭(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本文系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十四五”社会教育规划2023年度课题“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SCX23039〉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