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在总书记的关心推动下,从中央到地方,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常州工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使命,聚焦学生成长全链条,以系统思维、创新举措推进思政教育向品牌化、精细化、专业化跃升,努力打造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思政教育新样板。
思想引领做“加法”
构建“三全育人”新体系
全要素联动,凝聚思政育人合力。依托学生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红色铸魂”系列党史微课、红色实践基地研学,重温红色记忆。推行“学业导师+思政导师”双导师制,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打造特色课程案例。选拔培养“学生干部宣讲团”,以“00后讲给00后听”的方式讲好党史故事。全过程贯穿,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大一年级新生实施启航计划,通过开学专业教育、入党启蒙宣讲等,强化专业认同与使命教育。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着力成长赋能,结合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开展主题班会,激发创新动力。大四年级学生围绕毕业远航,组织召开毕业生党员座谈会、“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分享会,引导树立职业价值观。全方位浸润,打造立体化思政育人矩阵。关注学生成长各环节,建好网络思政教学阵地。学院微信公众号开设“化材星青年”专栏,实施“星光领航计划”,宣传国家奖学金得主、学科竞赛队伍等优秀典范的成长历程。搭建实践育人载体,深化“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学生走进化工企业以及乡村振兴一线,在实践中感悟时代重任。
日常管理做“减法”
构建高效服务新场景
围绕减焦虑增渠道,用心用情开展就业服务。开通“校企直通车”,与常州及周边城市化工企业共建“就业实习基地”,每年定向输送实习生100人以上。建立“企业HR分享会”,深入探讨行业发展趋势,开展“一对一简历诊断”,提升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围绕减压力增韧性强化心理辅导,健全完善四级心理预警网格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针对化工专业特点开展特色团辅活动,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减少危机发生频次。选拔和培训一批心理素质好、沟通能力强的学生,组建朋辈心理互助团队,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用真诚、倾听、共情,传递温暖促进共同成长。围绕减距离增温度,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建立“寝室—楼层—楼栋”自治体系,推行个性化“寝室公约”,组建“学生自治委员会”,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打造“一寝一品”,设立特色寝室项目,宿舍转型育人高地,营造“安全有序、温暖有品、成长有力”的育人生态,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围绕减负担增保障,精准帮扶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实施“一人一档”动态管理,确保资助政策精准覆盖。对内深化心理关怀与成长支持,组建辅导员、学生党员“一对一”帮扶小组,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与学业指导,帮助困难学生树立归属感与自信心。对外拓展与社会资源的联动,对接校友企业等资源,拓宽资助渠道,设立专项奖学助学金,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学风建设做“乘法”
激发“学在化材”新生态
以榜样力量“乘势”引领。选拔“化材学风代言人”,组建“学业帮扶团”,开展“1+1”结对帮扶。培育科创先锋,设立“学科竞赛导师库”,坚持赛教融合,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深化学以致用。以制度约束“乘效”保障。实行课堂“三查”,即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联动查课,每周通报到课率、抬头率,结果纳入班级评优。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对预警学生实施“家长—班主任—辅导员”三方约谈。推出“安全化我心”品牌,结合真实违纪案例剖析、反诈防骗情景模拟等形式开展主题班会,强化安全意识和底线思维。以环境营造“乘力”助推。在“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24小时共享自习室”“化工科创角”,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举办“导师有约”“辅导员有话讲”等活动,强化学科文化浸润,激发学生兴趣。开发AI智能助手功能,专门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基础性问题进行智能解答,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优化学生咨询体验。
辅导员建设做“除法”
锻造专业化新团队
精准培训破除“本领恐慌”。针对化工学科特点,面向辅导员开设“实验室安全管理”“行业就业趋势分析”等专题培训。定期举办学生突发事件复盘会,形成《化材学工应急手册》。构建“分层分类”培养体系。通过“以老带新”“师徒结对”,不断提升“新手”辅导员基础技能。围绕“骨干”辅导员增强专项能力,设立“辅导员工作室”,如网络思政工作室、就业指导工作室等,通过团队化攻坚、品牌化培育,全力把工作室建设为思政研究高地、育人实践基地、成果转化最佳地。支持辅导员群体申报省级以上思政课题,推动工作案例向研究成果转化。加强心理关怀与疏导,通过评估、咨询、干预及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为辅导员群体提供靶向心理支持平台。深入开展个性化关怀,涵盖情绪管理、压力应对、时间管理、人际沟通、家庭需求等多个方面,全面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陆 孟(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