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9月9日至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明确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全面领悟并提升这“六个力”,特别是精准聚焦思政引领力,是高校思政教师育人工作的“指南针”和“冲锋号”。在数智化和融媒体时代,用好微信“朋友圈”,使之成为思政育人“加油站”,是高校思政教师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相关要求的可为之举。
亮明“观点”,立意高远,思想性强,才能用好新载体。理解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讲透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实质,是高校思政教师的分内职责。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独特的载体,把高校思政教师的“生活世界”,变成了一个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育人载体。学者项贤明曾经指出,“人是通过生活世界的教育实现社会化的。在生活世界的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不知不觉甚至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过程被称为‘默化’。”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通过亮明“观点”,立意高远,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感染力,立足课堂,以理服人,把“政治属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才能挖掘思政教师微信“朋友圈”的育人功能,使之成为思政教育的“加油站”。
关注“热点”,论据充分,代表性强,才能用好新平台。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指出,“金课”需要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是“金课”创新性的重要体现。高校思政教师在微信“朋友圈”里,关注社会热点,与时俱进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特别是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把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政策亮点、改革焦点、治理难点、发展要点,通过课堂内外交互、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实现全角度、全链条、全天候育人,至关重要。通过解析社会热点,思政教师的微信“朋友圈”能够滋润人心,凝聚人心,德化人心。南京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位思政教师,多年来通过关注和解析社会热点,在朋友圈“圈粉”很多,而且已经有数位毕业生受其激励,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高校思政教师在微信“朋友圈”里,通过信息共享,观点共论,实现与学生的精神共鸣,是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的有益探索。深入挖掘思政教师微信“朋友圈”的育人功能,可以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善用“燃点”,以人为本,感染性强,才能用好新课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善于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无论是奥运赛场上运动健儿为国而战的夺冠瞬间,还是各界人士在困难和风险面前的“最美逆行”,抑或时代先锋在改革进程中的“舍我其谁”,以及科技工作者在突破“卡脖子难题”方面的重大突破,都会让人民备受鼓舞,甚至潸然泪下。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很多高校在微信官方公众号上,就重大历史事件的整十周年纪念、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重大国际比赛取得突出成绩等话题,进行了颇具感染力的关注和报道。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微信“朋友圈”里也能更多地以情感共鸣为纽带,带动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感动之后有行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挖掘思政教师微信“朋友圈”的育人功能,就可以拓展思政育人新渠道。
突出“亮点”,形象思维,传播性强,才能用好新纽带。“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摸着石头过河”“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这些深入人心、妇孺皆知的话语,充满生活的智慧和形象思维的魅力。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通过形象思维和隐喻表达,为学生播撒精神成长的“种子”,这是一个颇具策略性和艺术性的话题。从心理学上看,人们对静态事物的感知和识记能力,远低于对动态事物的感知和识记能力。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很多信息对于读者而言,都是瞬时记忆而非长时记忆。因此,形象思维在思政育人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观察生活,记录时代,感悟思想伟力,传递报国薪火,这样的微信“朋友圈”,一定能够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舞台。高校思政教师的微信“朋友圈”善用形象思维,才能挖掘思政教师微信“朋友圈”的育人功能,使之成为思政教育的“加油站”。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传播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实践。高校思政教师在生活内外,网上线下,通过微信“朋友圈”,把课堂现场和生活空间链接起来,赋能思政教育提质增效,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要求的生动体现。高校思政教师在育人实践的过程中,知行合一,率先垂范,通过微信“朋友圈”这个新载体、新平台、新课堂、新纽带,亮明“观点”、关注“热点”、善用“燃点”、突出“亮点”,一定能够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有所作为,建功时代。
孙 逊(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5年教改项目《同向同行同频同法同心:应用型高校思政育人效能提升路径研究》〈编号:JXGG2025ZX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