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苎麻新韵·织梦乡村”团队在美术学院刘雨萱、朱冰杰、教务处王岑老师的带领下,携手东南实验学校,在南京晓庄学院双创基地共赴了一场关于苎麻文化的传承之约。此次活动依托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选拔出一批对苎麻编织技艺有浓厚兴趣且具备一定基础的大学生担任“小先生”。这些“小先生”经过系统培训和指导,已熟练掌握苎麻编织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基本编织技巧,负责将所学知识传授与分享给更多的人。本次活动邀请了小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致力于实现乡村非遗的有效传承,同时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推动艺术实践落地,强调家校协同共织社会美育篇章。

趣味科普,揭秘苎麻魅力。活动伊始,一段精心制作的视频引人入胜,项目负责人王雪菲结合视频,生动介绍了校企合作非遗传承人刘梅的丰富经历,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被誉为“中国草”的苎麻相关知识。她从纤维材料、药用价值、生态作用及文化价值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而简要的概述。佘村苎麻编织艺术馆的何勇老师也亲临助阵,现场氛围轻松热烈,孩子们听得兴致盎然。

巧手实践,共织传统之美。实践环节围绕“福兔笔筒”的制作展开,“小先生”们协助何勇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他们示范基础编织手法,同时讲解兔子的吉祥寓意,并延伸至猴纹、龙纹等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孩子们与家长共同协作,在苎麻纤维的穿梭中体验手工乐趣,一件件凝聚巧思的作品逐渐成型。苎麻纤维在手中翻飞,最终化作承载文化记忆的艺术品。

播种希望,延续传承火种。在活动尾声,指导老师为孩子们颁发了社会艺术实践证书。这份肯定不仅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更象征着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正在悄然萌发。孩子们将作品带回家中,让苎麻艺术融入日常生活。
此次活动搭建起高校与小学协同传承非遗的桥梁,通过“小先生制”让苎麻文化走出艺术馆、走进校园、融入生活,助力乡村非遗传承。未来,美术学院将继续探索校际合作新模式,让更多非遗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薪火相传。(“苎麻新韵·织梦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