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超”第七轮战罢,领头羊南通队继续保持连胜势头,占据“榜一”位置。如今,南通珂缔缘拖鞋厂创办足球学校的励志故事已变得广为人知。
实际上“苏超”背后还藏有一个“橡胶厂”传奇。同样是与足球青训有关,同样是走出了大批“苏超”球员、教练员。
不同的是,这家位于苏州张家港市的“橡胶厂”从1983年就开启了足球青训与办赛之路,他们举办的“贝贝杯”少儿足球赛,是国内举办最早、届数最多、坚持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全国性青少年足球赛之一,曾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更被海内外誉为足坛“希望工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足球人。范志毅、黎兵、杨晨、孙继海、邵佳一、武磊等优秀球员都参加过该赛事,“贝贝杯”也成为他们走向全国足球大赛的第一站。
7月16日,张家港市贝贝足球场,86岁的奚也频精神矍铄地站在球场中央。随着裁判一声哨响,老人抬脚奋力将中心点的足球开向远处——第26届“贝贝杯”青少年足球赛首日比赛正式开赛。
这项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足球协会、张家港市政府共同主办的赛事,今年首次邀请韩国和泰国队参赛,共吸引16支优秀青少年球队、300余名小球员和教练员参与。
作为“贝贝杯”的创始人,奚也频曾担任张家港市贝贝橡胶总厂厂长、江苏贝贝集团董事长。首届“贝贝杯”比赛用球,正来自贝贝集团的前身——沙洲振业橡胶厂。在他的牵头下,这项少儿足球赛事顺利启动,一只只小皮球从工厂走向赛场,一代又一代足球人从“贝贝杯”走向更广阔的足坛舞台。
从1983年首届赛事举办至今,“贝贝杯”已有42个年头。如今,望着这片高水平足球场,看着孩子们在场上尽情挥洒汗水,站在场边加油的奚也频,心中感慨万千。
【一】
1971年,奚也频在西张公社的帮助下开了一个队办小厂,主要加工密封圈、垫片之类的小杂件,到了1979年,原本只有四五个人的小厂一下发展到了80人左右,更名为沙洲振业橡胶厂,推出的第一个产品便是自行车脚蹬。
1980年,身为厂长的奚也频遭遇技术开发瓶颈,他大胆在《解放日报》刊登招聘启事,邀请专业人才到厂考察献策。这一“投报招人才”的举动,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南乡镇企业中广为流传的“星期日工程师”佳话——各类专业技术与管理经营人才利用休息日等业余时间,为民营企业提供无偿或有偿服务。
在奚也频邀请的30位顾问指点下,橡胶厂在资金、经营、决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还成功开发出彩色皮球、热水袋、再生胶等新产品。1982年秋,沙洲振业橡胶厂试制的第一批小足球问世,随后顺利通过国家及省级认证。
尝到甜头的奚也频主动找专家请教。他研究过“橡胶大王”杨少振的企业发展史,尤其对其通过资助、承办大量体育活动推广“回力”牌的经营思路印象深刻。后来成为他恩师的杨少振,也为他提了很多好想法、好建议。一次看到厂里制作的小皮球,杨少振引用邓小平同志“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话点拨他。
“我一听这个不错,可以通过搞比赛,扩大影响。”奚也频当即想到,可以办全国性的少儿足球比赛,一方面提升中国足球实力,另一方面也扩大企业和产品知名度。但在当时,区区一个西张小镇要办全国大赛,这在外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奚也频先做了一圈调研,随后直奔当时的国家体委足球处,对方非常赞同他的想法,但因涉及少年儿童群体,还需对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团中央、少工委等多个部门……“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欣慰的是,他的足球比赛计划得到了各部委的认可与支持。
由于振业橡胶厂作为公社层级的工厂,不具备举办全国性体育赛事的资质,奚也频便和杨少振商量,决定成立一个儿童足球促进会。1983年初,沙洲振业橡胶厂与上海步云胶鞋厂联合组建“振云儿童足球促进会”,成为全国第一个足球民间组织。“振云”二字取自两厂厂名的首字。这一创举,得到了宋庆龄基金会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支持。
赛事该叫什么名呢?奚也频想到了橡胶行业有个大名鼎鼎的牌子叫CC,“想超过它,叫AA太不谦虚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叫BB吧。正好,英文里Baby是孩子的意思。”奚也频补充道,还有两个著名球星与“贝”字有关,一个是球王贝利,一个是德国球星贝肯鲍尔。
那就叫“贝贝杯”吧!
【二】
1983年8月11日,第一届“贝贝杯”足球赛在苏州举办,13支代表队来自全国各地,队员年龄都在10岁以下,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这个年龄组的比赛。而用的足球,就是奚也频所在的振业橡胶厂研制的“贝贝”牌小橡皮球。
“我代表南京队参加了第一届‘贝贝杯’,当时才9岁。”江苏原舜天队球员,现南京市秦淮区足协青训负责人王传松,至今还保留了一张电影票大小的运动员参赛铭牌。
白色的小卡片最上面写着:第一届全国“贝贝杯”小足球比赛,中间写着“运动员”三个大字,最下面是比赛时间与地点:1983.8、苏州市。
王传松记忆犹新。1983年夏天,球队选拔了全市10岁以下水平最高的小球员赴苏州参赛。那也是王传松第一次出远门,“当年坐的是绿皮火车,每个人都很兴奋,而且还能代表南京踢全国比赛。”
到苏州后,王传松和队友们住进了有上下铺的招待所。招待所古色古香,木质的地板和拱门,还有一个小园林,古朴雅致。成了职业球员后,他走南闯北,但始终忘不了第一次的苏州之旅,特别是在那个炎热的夏天,当他打开水龙头,惊喜地发现水就像冰镇过一样透凉,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地下水。
有惊喜,更有惊叹!王传松和队友们在南京乃至江苏算是佼佼者,但到了全国大赛却惊讶地发现,北京、上海、广州、大连、青岛的球队一个比一个厉害,“技术怎么这么好?射门怎么这么有力量?”王传松输得心服口服。
首届“贝贝杯”之旅,为年少的王传松打开了足球世界的新视野,更让他明确了未来的方向与目标。如今投身青少年足球培训的他,始终盼着能带领孩子踏上“贝贝杯”赛场,与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同龄人切磋技艺、交流学习。

【三】
1984年,第二届“贝贝杯”回到了赛事的“原点”——橡胶厂所在地沙洲县(今张家港市)。
那时的沙洲县本没有体育场,为了举办“贝贝杯”,县委领导下决心建了一个。奚也频清晰记得,比赛就在杨舍镇新建成的体育场拉开帷幕:全县动员、场面宏大,就像过节一样,那股子热情劲儿,很像现在“苏超”的氛围。来自全国各地的足球少年,从四面八方涌向这座小镇。
开幕式上,当全场起立高唱国歌时,站在体育场里的奚也频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在心里默想:总算做成一件事情了,这辈子值了!
当时的现场,还有后来成为前国脚的杨晨。那时他还是北京的小学生,正参加人生第一次全国性足球比赛。杨晨曾向《中国体育报》回忆,那会儿比赛几乎天天下雨,场地非常泥泞。虽已是北京优秀射手,但他发现与全国顶尖射手还有差距,北京队最终获第八名。“当时我记得好像是梅县和大连踢的半决赛,大连队一球输掉了比赛,全队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还念叨‘比赛怎么这么快结束’‘我们还要再踢一场’,这个场景对我当时幼小的心灵冲击很大。”
教练问他:“咱们拿了第八,人家最后拿到第三,你看到了什么?冠军只有一个,其他人应该怎么面对自己的成绩。”
杨晨坦言,那时才明白,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失败、梳理心态,“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堂记忆犹新的足球课,生动又深刻。”
1983年至2001年,“贝贝杯”共举办18届。其间振业橡胶厂发展为贝贝集团,为赛事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赛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江苏苏州、上海闸北、北京大兴、湖南长沙、江苏南京等11个城市和地区都曾先后作为主办地。
前18届赛事吸引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球队参与,参赛队伍从最初13支扩至36支(含女队6支)。赛事发源地的西张小学(现凤凰中心小学)1995年组建“贝贝队”,多次代表苏州队出征,更在2001年“贝贝杯”中夺冠。
今年“贝贝杯”期间,组委会特意邀请到曾参赛的杨晨、肇俊哲来到张家港,为凤凰镇凤凰中学学生及参赛小球员授课,讲述他们“从小参加贝贝杯,长大要踢世界杯”的成长故事。
【四】
1998年第15届“贝贝杯”举办时,现张家港市足协秘书长徐宏顺刚从南京体育学院毕业,来到西张中心小学(现凤凰中心小学)任教。
“比赛时小学场地上人山人海,彩旗招展。”看到小球员、志愿者和开幕式表演者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他心里乐呵着:“真是来对地方了。”出于对足球的热爱,徐宏顺放弃大学任教的机会,听从导师袁野教授建议,来到小学当基层体育老师兼足球教练——尽管很多人不理解,但他发现这里不光足球条件优、氛围浓,校领导也非常重视和支持,便打定主意扎根于此,深耕足球青训。
可惜2002年暑假,“贝贝杯”没能如期举办,还被无限期停办。彼时,足球大环境遇挫,不少人失去了信心。在徐宏顺看来,校园足球最重要的是三个元素:经费、场地与师资。“贝贝杯”停办后相应的经费没了,加上小学搬迁,场地和中学合用,训练条件大不如前,更无奈的是,原本4位体育老师,最后只剩他一人。
“喜欢一件事就要去努力,不问前程。”徐宏顺想尽办法维持校足球队正常运转,但依然抵挡不住大量踢球的孩子离开绿茵场:曾经每个班都有足球队,后来踢球者寥寥;甚至有爷爷奶奶直接到操场,把训练的孙子拉走:“还踢什么球,快跟我回家!”徐宏顺没有上前阻止,他能理解爷爷奶奶对足球的失望。
当时,他能留给自己的,只有6个字——挺住才是一切。
徐宏顺挺住了,挺来了“市队校办”的机会——由凤凰中心小学培养苏州市队队员,代表苏州市参加省赛。因组队时间比其他城市晚了一两年,他带队奋起直追,原计划进前六,最终闯入四强。在那支球队里,就有现效力“苏超”苏州队的肖徐辉。
圆满完成任务后,球队驶入发展“快车道”,拿下全省青少年足球赛含金量很高的“省长杯”冠军。如今,身披苏州队28号队服的小将左骏杰,正来自凤凰中心小学的“贝贝”足球队,也是这支球队新辉煌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五】
2001年至2015年的14年间,徐宏顺常去各地与教练员交流,当听说他来自张家港,是张家港“贝贝队”教练,很多教练立马肃然起敬,骄傲地说起自己也参加过“贝贝杯”,并细细回忆起比赛的点点滴滴。
长期做足球青训的徐宏顺明白,一项全国性质的少儿赛事对孩子们来说多么重要。“如果没有比赛,没有高质量的比赛,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会慢慢萎缩。”但对他而言,重启“贝贝杯”曾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
直到2016年,这个梦终于照进了现实。
重新归来的“贝贝杯”依然主打公益,不向球员收费,依然是全国性质的高水平青少年足球赛,比赛场地则固定在了张家港——这里有标准化的专业球场和高水平配套保障。更关键的是,足球青训赶上了好时代,当地政府也大力支持,从江苏到国家层面合力托举,赛事不仅继续得到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支持,更被纳入了中国足协赛事体系,参赛队伍质量与小球员的交流学习机会也都有了保障。
天时地利人和,让“贝贝杯”凤凰涅槃。
2016年7月8日,第十九届“贝贝杯”青少年12岁男子足球赛在张家港市凤凰镇开幕。站在现场的徐宏顺感慨万千,回想起之前的坚持与努力,一切都变得值得。那些年,他总这样安慰自己、教育学生:“碰到困难、挫折、意外,一定要挺住。挺住了,才会有一切;挺不住,可能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贝贝杯”挺住了,张家港的校园足球也挺住了。作为全国首批校园足球试点县、苏州唯一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城市,张家港按小学、初中、高中6∶3∶1比例,布局7个分营区学校,建立足球特长生“小学—初中—高中”梯队衔接培养体系,配备强高水平专职技术团队,负责日常训练与赛事组织。
如今,校园足球在张家港市开花结果,也为“苏超”苏州队积蓄着青春力量。徐宏顺笑着说,随着“苏超”深入人心,再也不会有爷爷奶奶把孩子从足球场拎回家了。
结 语
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去做,而是因为做了才有希望。
历经40多年风风雨雨的“贝贝杯”,不仅为无数孩子的心田播下足球种子,更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内涵。
张家港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魄力,发扬“四千四万”精神,实现了从“苏南边角料”到明星城市的精彩蝶变;而“贝贝杯”则彰显着这份精神底色,让“小镇办大赛”“从‘贝贝杯’起步,向世界杯追梦”的足球理想照进现实。
正如“苏超”的兴起,既展现了江苏草根足球的蓬勃发展势头,更折射出江苏人骨子里的进取心与精气神。
从筚路蓝缕、创办赛事,到无奈停办后潜心青训,再到荣耀归来重新出发……如今,重启的“贝贝杯”与苏超青少年赛事良性互动:“贝贝杯”的好苗子进入“苏超”深造,“苏超”年轻球员也会回“贝贝杯”传帮带。
这个从橡胶厂走出的青少年足球赛,正续写属于它的传奇。
记者 范杰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