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让生活更美好

核心观点: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满足群众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需求,也必须尽快转变城市发展理念。

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并强调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理念贯穿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让城市成为承载美好生活的温暖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4.8%提高到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88万元增长至近5.8万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近1.1万公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4%……方方面面的成绩,体现出我国逐步提升的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服务质量,充分证明了人民城市理念的科学性。

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同时也要正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一些地方“摊大饼”式扩张导致资源紧张,部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仍需巩固,还有的地方面临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平衡问题。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已经从追求规模速度的“推土机时代”向追求质量效益的“绣花针时代”转变,这就要求主动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加快提高治理效能。

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满足群众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需求,也必须尽快转变城市发展理念。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城市更新行动是关键抓手。如今,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对城市空间、功能与文脉的系统性重塑。比如,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的过程中,通过增设养老、托育等设施,重塑社区功能,不仅能更好服务“一老一小”,也让城市更有“人情味”。又如,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等,则是从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等角度出发,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还要立足城市差异,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如北京率先确定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西部城市则侧重融合式发展,如成都实现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建立66个产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各城市只有因地制宜,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才能真正适应群众多样化需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发展新的主题,也是亿万民众的共同期盼。从“千城一面”到“各美其美”,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城市发展的逻辑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当规划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呵护民生,当管理者以“绣花功夫”治理城市,人们就能在城市发展中收获更美好的生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屈晓东)

责编:陈凌天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