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瓜果飘香的季节,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成了热门“打卡地”,游客们品尝鲜果、乐享田园、体验红色文化,感受农文旅融合带来的乡村振兴活力。近年来,晶桥镇以增加农民收益为根本出发点,以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为依托,通过整合自然生态、红色文化、特色乡村等旅游资源,深度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描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打造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推进城乡深度融合
炎炎夏日,晶桥镇芝山村综合社曹庄富硒生态园内,200亩富硒翠梨挂满枝头,林下金针花金黄的花朵与斑驳树影相映成趣……近年来,晶桥镇深入建设南京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以南京国家农高区为龙头,打造芝山富硒生态农业特色园、高标准有机蔬菜产业园、富财圩水产特色园、雨花茶文化园四大特色示范园区,形成集研发、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与农旅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有力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2024年,四大农业产业园吸引旅游人次超100万、实现产值9.47亿元。

芝山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富硒大米、水果、茶叶等种植及林下经济(金针花、茶园),配套民宿、餐饮及红色教育基地(苏南反顽战役纪念广场、抗大九分校陈列馆)。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获“2024中国最美村镇和美共富成就奖”。

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应用日本BLOF技术,在邰村种植1500亩20多个品种有机蔬菜,成为南京首个“盒马村”及本地首家供港蔬菜基地。2024年新增大棚300亩,产值达3000万元,实现翻番。公司日供数万包蔬菜至全国商超及每周约6000公斤至香港,带动150名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7万元,并显著提升村集体经济。

水晶村万亩“富财圩螃蟹”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024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300多户养殖户户均增收超10万元,辐射带动1000多户农户增收。依托高校科研力量,推广优质蟹苗,建成标准化分拣中心和深加工基地,通过“蟹蟹邦”平台线上线下销售,并借助中央资金完成池塘生态化改造提升品质。

马村盛峰茶业雨花茶园入选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雨花茶制作技艺为省级非遗。晶桥镇投资建设雨花茶文化展示馆、非遗工坊等,推动茶文旅融合。全镇茶叶种植4600余亩,年产值9200万元,带动2000多人从业,年人均增收8000元。
晶桥镇依托四大特色园区,构建了技术先进、效益显著、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用活红色基因 赋能乡村振兴
开国元勋粟裕故居、新四军第十六旅军工厂、新四军第十六旅被服厂……走进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枫香岭社区里佳山村,一处处红色文化浸润着人们的心灵。里佳山新四军抗战遗址群,入选第六批南京党史教育基地。
晶桥镇枫香岭社区里佳山村红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1938年6月8日,陈毅带领的新四军第一支队与粟裕率领的先遣支队在新桥(今溧水区晶桥镇)胜利会师,正式揭开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序幕。当年,里佳山是新桥会师后新四军先遣支队司令部的驻扎地,是新四军苏南首仗——韦岗伏击战的出发地,是新四军苏南主力部队——新四军六师第十六旅的诞生地。

近年来,溧水区和晶桥镇深入挖掘里佳山村的红色资源,修复了开国元勋粟裕故居、新四军第十六旅军工厂、新四军第十六旅被服厂等红色遗址,通过打造一批实景互动演出,把新四军的历史、革命故事“活化”呈现,让更多的人在“红色场景”中产生情感共鸣,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基地。
晶桥镇作为革命老区,具有光辉的斗争历史和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历史遗迹,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晶桥镇芝山村的李氏宗祠曾是抗战时期渡江南下溧水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九分校(以下简称“抗大九分校”)一大队队部驻扎地。2023年,李氏宗祠永言堂内焕然一新,抗大九分校历史陈列馆在这里正式开馆。抗大九分校历史陈列馆展厅面积300多平方米,馆内展陈分为三个主体部分和一个独立展示区域,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形式,全面展示了抗大九分校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并重点介绍了抗大九分校在溧水的战斗生活历程。

在芝山西麓,海拔84.3米的铜山如黛、绿意盎然,青松翠柏掩映下,60根英雄柱矗立广场两侧,高低错落似乐谱旋律,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铜山作为反顽战役西线的重要阵地,铭刻着新四军抗大九分校一大队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是当地人心中的红色丰碑,激励着一代代儿女砥砺奋进。2021年,晶桥镇和芝山村建设了苏南反顽战役铜山战斗纪念广场,全力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熔炉”,成为溧水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彩晶桥”文旅火出圈
这个端午节,晶桥镇芝山情2025“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通过“文化+旅游+消费”的融合模式,联动晶桥镇农文旅资源,不仅为乡村注入了艺术活力,还带动了餐饮、住宿及特色农产品的消费热潮。

日前,晶桥镇石山下村迎来农文旅融合新亮点——石山下村占地5000平方米的房车营地正式开营,同时,“水韵江苏·自在驾游”溧水1号旅游线路同步发布。此次活动标志着溧水区在推动乡村旅游升级、打造长三角休闲度假目的地的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

石山下村是溧水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年先后获评江苏省首批传统村落、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及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接待游客量突破70万人次。近年来,晶桥镇打造美丽乡村51个,实现保留村美丽乡村打造全覆盖。目前,晶桥镇已建成枫香岭—石山下、望悠谷—水晶、里佳山一曹庄富硒生态园等远近闻名的旅游片区,创成省级以上各类乡村旅游品牌10多个。

近年来,晶桥镇立足红色文化、生态资源优势,结合“红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全力打造“五彩晶桥乡村休闲游”系列活动,推出春尝鲜、夏采果、秋品蟹、冬围炉等四季旅游系列活动,全方位植入以红色研学、户外休闲、亲子采摘等为主题的体验式多元旅游业态,打响“五彩晶桥”乡村旅游品牌。今年以来,晶桥镇已成功举办了五彩晶桥乡村休闲游暨螺蛳游园会、夏日采摘季等文旅系列活动,2025上半年,全镇接待游客97.85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2亿元。
推动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民房变民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增色,迸发出全域乡村旅游的新活力。
记者手记:乡村振兴并非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资源整合、文化赋能、创新驱动的系统性工程。其一,产业融合是关键。晶桥镇的成功在于跳出单一农业思维,将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形成“农文旅”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其二,红色文化是灵魂。晶桥镇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让革命历史“活”起来。通过实景演出、陈列馆、纪念广场等形式,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红色教育,既传承了革命精神,又带动了乡村旅游。其三,创新驱动是动力。无论是“盒马村”的智慧农业,还是“蟹蟹邦”的电商平台,晶桥镇始终紧跟市场趋势,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产业升级的红利。
如今的晶桥镇,既有田园牧歌的恬静,又有红色文化的厚重,更有现代产业的活力。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只要立足本地特色,找准发展路径,乡村同样可以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张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