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一早,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街道能仁里社区热闹非凡,社区民生综合体“邻里荟”门口,聚集着不少排队等候的居民。街道首家社区助餐点“能仁・慢时光” 正式开业,周边居民迫不及待前来尝鲜。当幸福的笑颜,挂在一张张前来用餐的老人面庞;当老人孩子们在用餐之余,获得了舒心的活动空间,这栋六层的民生综合体赋予社会治理的深层内涵,也在此刻变得具象化。

慢时光里寻幸福
“一餐热饭”书写温情陪伴
清晨6点,第一波来客就在社区餐厅里吃上了热乎乎的早餐。肉包、烧卖、馒头、四喜米糕、玉米、豆浆、杂粮粥……光早餐就有足足12种,“家门口的食堂”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上午10点半刚过,餐厅就迎来了第一波午餐用餐高峰。“今天吃了一个大荤、一个小荤还有一个蔬菜,挺好吃的。12块钱,比自己买菜做饭划算多了!”不到11点,附近居民花阿姨已经用完午餐并准备打包一份饭菜带走,年过七旬的陈奶奶也带着高龄的老父亲来吃饭。

记者看到,餐厅中午供应胡萝卜炖牛腩、素鸡烧肉、肉末蒸蛋、大肉圆、鸡米花、蒜泥油麦菜、有机花菜等二十余种菜品,档口虽然排着长队,但大家脸上都挂着满意的微笑。

据悉,“能仁・慢时光”社区餐厅由雨花街道委托南京悦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并运营。餐厅负责人邵云雷向记者介绍,餐厅辐射周边4个社区,聚焦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目前,餐厅推出政府补贴后仅8元的一荤一素一汤基础套餐、12—15元的特色餐,让老人吃得舒心又享受到实惠,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来此用餐还能享受相应补贴。此外,针对有特殊困难的居民,餐厅还可以免费送餐上门。

“慢时光餐厅的拓展功能,更像是一个社区化的公共服务平台。”邵云雷这样定义着社区餐厅。诚如他所言,这里的服务处处彰显人性化,也融合了社区人群特点。“社区老人居多,他们更习惯的是慢生活,我们在设计、建设餐厅初期,就不仅仅把 ‘慢时光’定义为一个方便居民用餐的场所,更希望把它建设成为一条情感纽带。”邵云雷说。
餐厅处处彰显着老南京韵味。在餐厨区对面,一整面文化墙引人驻足,墙上展示着江苏省老年人书画展获奖作品,还陈列着一些老物件,煤油灯、老式缝纫机、铝制饭盒......仿佛将人们带回到几十年前的旧时光里,那也是老人们曾经的青春。


中午时分,雨花台区人大代表、雨花街道党工委书记武永杰也来到餐厅,和老人们拉起了家常,询问他们对饭菜口味是否满意。“今天餐厅第一天开业,人气还是非常旺的。看到就餐的老人孩子们总体都很认可,让我们觉得这件事做对了,后面更要长期地坚持做下去,让居民都能从中获得幸福感。”武永杰说。
“邻里荟”惠邻里
“一座港湾”温暖“一老一小”
社区餐厅所在的民生综合体,名为“邻里荟”。倒过来念,即是汇邻里,亦是惠邻里。这栋六层建筑所承载的意义便不言而喻:成为社区邻里的幸福港湾。
将时光拉回7年前,彼时的能仁里社区,一家家店铺门面房低矮简陋、基础设施陈旧、公共服务缺失,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街道根据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展开走访调研,以提升城市形象、提供便民服务为导向,才有了“邻里荟”的建设落地。
走进“邻里荟”,完善的功能配备是其留给所有来访者的第一印象,周边3万居民在这里可以“一站式”解决生活所需。
超市、药店、面包店、艺术培训、各类美食小吃,各年龄段人群所需的生活服务在这里都配置齐全。除了“便民”,针对老人、残疾人的“托底”服务更是一应俱全、细致入微。五楼设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微笑之光”残疾人之家,康复理疗室、心理咨询室、老年活动中心、棋牌室等让老年人们“一站式”解决休闲、健康所需,残疾人们在这里除了可以进行康复疗养,还有志愿者提供辅助性就业、开展各类就业培训等综合性服务。同时,街道还设置家庭医生工作室、一体化体检机,老人们自己就可以操作一些常规体检项目,每周一三五在家庭医生前来坐诊时再由医生解答咨询、检查身体。六楼则分为婴幼儿活动区、母乳喂养区、知识宣传区和图书阅览区等功能区域,全周期覆盖孕期到新生保健再到科学育儿指导、儿童健康发展。

“‘邻里荟’的建成可以说是我们雨花街道又一项民生创新举措的成功落地,在这里,我们为居民提供体系化、全流程的服务,民生工作的目标和重中之重就是‘四有’:让居民办事有服务、配套有商业、生活有助餐、休闲有空间。”武永杰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5年,雨花街道户籍居民29000人,常住人口38000人,60岁以上老人14400人左右,人口老龄化率达到了38%。如何既能方便居民办事又让他们保留过去的习惯、情感至关重要。
可以说,“邻里荟”的建设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探索,运行几年来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不少老人感叹,“油盐酱醋、针头线脑、衣食住行甚至家庭医生健康咨询在这里都能满足,真正是社区百姓的温暖港湾。”
“一老”之余,针对“一小”的服务保障,雨花街道也在不断探索提升。据悉,街道已连续5年针对辖区居民及新业态就业人员子女组织暑托班,携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邀请大学生志愿者来为孩子们上课,体验非遗手工、做物理化学小实验等,课程和活动安排十分丰富。
“一老一小”牵动无数个家庭,关乎民生福祉,也是民生工作的重点所在。在雨花街道,“一老一小”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正因为这一项项贴心举措而变得愈发具体。
红色基因聚人心
“一种传承”谱写幸福密码
从“能仁·慢时光”社区餐厅到“邻里荟”民生综合体,从共青团路到雨花街道,当居民们在享受着便民举措时,这片有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一种宝贵的精神传承正在悄然上演。
在“邻里荟”六楼少儿图书馆的一整面墙上,彩绘着雨花台烈士陵园、红领巾广场、共青团路路碑等红色地标,来到图书馆的人们对这些红色地标的每一次指认、志愿者的每一次介绍,都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在我们雨花,有一种精神叫做共青团路精神。”雨花街道主任陈文彬介绍。60多年前,共青团路凝聚着一代人的火红青春记忆,雨花台烈士陵园传承着不灭的“红色基因”,而今,整个雨花街道凝聚起红色力量,将“红色基因”融进社区治理的每根血管。
2024年,雨花街道翠竹园社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入选商务部首批全域推行先行区试点,同时,街道努力建设“一社区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让居民幸福感可感可及。“民生工作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指标和数据,而是老人餐盘里的温度,是孩子眼睛里的光。”雨花街道统战委员田甜说。
从 “能仁・慢时光” 餐厅的一碗热饭,到“邻里荟”的一站式服务,再到红色文化里的精神传承,雨花街道正用一个个细致入微的民生实践,让 “老有颐养、幼有优育”从愿景变为现实。
在雨花街道,幸福是每一位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的美好滋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日常,这抹民生底色在这片红色土地之上,愈发鲜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雨霏 刘丹平/文 韩军/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