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十丈龙孙绕凤池——“春华秋实—吴门耄耋书家邀请展暨优秀青年书家提名展”略评

今年年初,在苏州市文联艺术家展厅举办的展览中,最亮眼的非“春华秋实—吴门耄耋书家邀请展暨优秀青年书家提名展”莫属了。记得开始的创意用的是“80后”的概念,一个是出生于1980后的青年群体,另一个则是80岁以上的耄耋书家。尽管最终没有用这个标题,但并不影响展览的初衷和效果。客观上来讲,这个展览还是非常有创意的。我们知道,苏州以前举办过类似“吴门十老”“吴门九老”这样极具份量的展览,也有“江南风”及“80后”等面向青年群体的展览,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将两者结合置于同一个空间呈现,则是前所未有。通常的综合性展览,从青年、中年、老年直至耄耋之年,基本上是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代际之间清晰的传承脉络。而当抽去了中间部分仅取两头的时候,其反差之大、对比之强烈,还是颇为震撼的。

苏州自明代吴门书派崛起以来,一直有着良好的传承,即使到了清代之后,也是名家辈出,始终处于时代风气之先。苏州的“老先生”之多令很多兄弟城市艳羡不已,没办法,这就是苏州这个“大户人家”的底蕴。不知不觉间,随着瓦瓮、沙曼翁等老一辈书家的仙去,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当今吴门书坛现状究竟如何?还有以前那么多“老先生”吗?后备人才储备如何?似乎一切亟待得到检验。

而此次展览正可视为后瓦、沙时代的一次两极对话,一极为“老先生”,即代表苏州书法所能达到的高度,亦常说的高原和高峰,另一极年轻人则代表了苏州书法的未来。

一个地区没有老先生,说明过去底子较薄,而没有年轻人,则未来堪忧。从此次苏州展可知,苏州不仅拥有过去和现在,而且预示着未来可期。

其实在两极中还有最为庞大的群体,即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书法家,并没有在此次展览计划中。比如1947年出生的华人德先生,离“80后”仅一步之遥,其实他和此次展览中的许多人也就相差几岁,属于同辈人。华先生此次缺席展览,只因他尚未进入耄耋之年,说明还年轻。正因为年轻,他所获兰亭奖中独缺终身成就奖,因为参评条件中有一条要求年满80岁,否则他有望成为史上首个兰亭奖“大满贯”获得者。

和华老师同样情况的还有昆山陆家衡先生,获过多次全国大奖,昆山为了表彰他的贡献,特意成立了陆家衡艺术馆。不出一年,下一批“80后”老先生即将迎来重量级“新人”。20世纪50年代则有王大夷、周雪耕、张锡庚、包尉冬、陈道义、王国安等,可以说已经储备了大量的人才。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的书家有着更为庞大的人群,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经济、文化、艺术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江南风”青年书家十人展,在21世纪初就举办了一系列的展览、交流、雅集等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其中的人员构成以20世纪60年代的为主,其中仅有林再成、顾工、李双阳是20世纪70年代的,其余沈立、黄伟农、孙玉林、张少怡、谭云、王伟林、徐世平均为20世纪60年代。后来又增补了孙悦良、王学雷、林尔、赵锟等人,一起参与“江南风”相关活动,其中仅王学雷是20世纪70年代的。当然,苏州书坛20世纪60年代的书家很多,远不止以上提到这些。20世纪70年代的书家就更多了,也更加活跃。顾工曾发起以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书家为主体的联展,通过几次成功的展览活动,迅速吸引了全国70年代精英的加盟,成功打造了“20世纪70年代书家”IP,全国巡回展持续二十多年,直至去年“钟山正道”,正好二十回。毫无疑问,20世纪70年代不仅成为重要的品牌,也是当今书坛不可忽视的力量。

此次吴门耄耋书家以百岁归之春老先生领衔,归老生于1923年11月,葛鸿桢则为其中最小者,1946年8月生人,刚刚进入80岁门槛。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竟有二十多年的差距,其间以三四十年代居多,层次丰富可见一斑。其中有出身名门者如虞锡雄、吴民先、费之雄,乃虞世南、吴昌硕、费新我之后,如此显赫,令人艳羡。除了西泠印社归老,东吴印社宋祖惠,沧浪书社潘振元、周玛和、王歌之、卫知立、王大夷,友声书社葛鸿桢等,当然有的还是跨社成员,比如周玛和等人。还有部队出来的冯瑞渡和张浩元,金融系统的杨鼎美等,更有书坛伉俪李大鹏、奚乃安夫妇。奚乃安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亮相,使其名声大噪,据李大鹏先生说,当时他是甘居幕后,把夫人推向了前台,她也的确不负众望,书风秀劲中姿媚跃出,极具个人标识,吴门“管赵”,传为美谈。总之,他们在书法篆刻创作或研究上皆有各自独到之处,成果颇丰。当然,他们中的很多人皆师出名门,得益于吴门诸多更老的“老先生”的灌溉

吴门优秀青年书家群体,首先从数量上看就值得欣喜,可谓新人辈出,人才济济。这个群体还是精选出来的部分青年书家,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已获得了认可。有的参加过兰亭奖、国展及各类单项展,有的则在省新人展等省级展览中获奖、入展。陆晨辉由于近几年出色的成绩,被江苏省书法院招入,成为专职书法篆刻家。张斌、靳慧慧等在文博系统,还是一方话事人。其中不少还是书法科班,张斌读了博士,小陈宇、陈慧清是硕士,张疏影、施王卓儿等是在读硕士。说明“80后”青年非常注重学识、学历的提升,他们明白系统学习的重要性。还有省市名师带徒的很多学员,如李文、吕沁、李清、王艳玲、鲜海平、黄瀚、范慧珠等,都经过了名师指导。施王卓尔更是“双线作战”,既是南艺刘元堂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同时又投入“名师带徒”华人德导师门下,将传统师徒授受与当代学院教育融为一体,充分彰显了学习取法形式的多元。如果加上她的家族授受,将集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的教育形式于一身,卓尔成为吴门书坛宠儿。

同时,新文艺群体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他们体现出的热情、奔放、自由的张力,极具感染力。而此次女性群体占比很大,则是一大特色,她们所展现的魅力应该让男士们感到压力。就以我较为熟悉的靳慧慧、何芹、何方晴、李文、吕沁来说,他们书法中展现出的气势和能量何止不让须眉,甚至能令男儿失色。

当然作为女性,自然也有温婉、清秀的一路,比如施王卓儿的篆书,范慧珠的简帛,张璇、张洁、黄馨慧的小楷,王艳玲、殷月霞的行草,袁秋玉的草书等。艺术贵在百花齐放,除了这些,其实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风格面貌,很难完全定义,不被定义或许才是艺术真谛。比如张疏影,似乎介于两者之间,时而温婉,时而又很豪放。她的手札形式是传统的,取法上也有米芾的影子,只是不知道信是否真的邮寄?母亲大人是否真的阅读了?类似的还有沈海峰,看到他的字就会想到佳人兰指轻挑慢拢的情景,遇到其人复观其字,则不得不慨叹何为张飞绣花。

总体而言,此次两端的展览,不得不为苏州文联和书协的策划创意叫好。展览既尊重前辈,又力推新人,平时比较活跃的20世纪50、60、70年代的中坚,难得成为“看客”。

耄耋书家的书风基本上已经定型,也不排除或有个别衰年变法,别开新境。而青年书家则有太多的变数,或者成为未来吴门书坛中坚,或者走下坡路,客观上皆有可能。如今资讯发达,交流频仍,展览体横行,大大模糊了地域书风的边界,稀释了地域书风的成色。究竟孰好孰坏?尚有待于观察。

昔萧退庵传于邓散木、沙曼翁、王能父,沙老传于言恭达,王老传于华人德,而言、华弟子遍海内外。上述诸前辈皆能于师门而外独出机杼,自成一家。对于当下青年书家来说,受时风影响无可避免。在迈入中年之际,能否接续前贤,这或许是面临的最大课题,想来以他们的勤勉与智慧,一定会找到金针良药。青年书家中究竟谁能接棒中年书家,并成为新的“老先生”们,未可轻断,但未来吴门书坛的“老先生”必然从他们中产生,翰墨薪传,青年人终将撑起新吴门书法的天空。

作者:徐世平(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责编:张梦喆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