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为文旅消费植入“情感芯片”

最近,记者前往常州某旅游度假区,本来只是一次寻常的出游,却意外被景区内随处可见的NPC(非玩家角色)深深吸引。NPC们身着极具辨识度的服饰,和游客玩正话反说、成语接龙、脑筋急转弯等游戏,小朋友对此乐此不疲,一遍遍排队与NPC互动,甚至离开度假区后仍在念叨“要再去找那个穿蓝衣服的姐姐玩”。

好山好水名气大的旅行地那么多,为何NPC能让游客心心念念,如此上头?他们究竟击中了怎样的消费心理,又如何重构了文旅消费的逻辑?

今天,文旅业已从“观光时代”迈向“沉浸时代”,NPC逐渐走进公众视野。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房玄龄”与“杜如晦”以幽默对诗引人驻足,开封万岁山武侠城的“逍遥仙侯”用侠客风范让人一秒入戏,长春动植物公园的“雪饼猴”更凭借妙语连珠的“碎嘴”火出圈……NPC打破了传统景区静态的沉闷感,赋予景点独特的情感价值。他们用即兴对话打破游客的陌生感,让每一步路都成为剧情节点——转角可能遇见江湖侠客邀你对诗,湖心亭里或许藏着“花木兰”教你枪法。景区从“平面的风景画”变为“立体的互动剧”,游客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参与故事的“剧中人”。

NPC的魅力不止于互动本身,它的背后有着宏观的策划与专业执行力的支撑,其背后的游戏化设计也暗藏消费密码。比如,将“银票”作为奖励,构建起一套微型经济系统,将游戏快感转化为真实的获得感。孩子们一遍遍排队挑战,驱动他们的不仅是“银票奖励”的诱惑,更是“通关升级”的本能。成人游客亦然,因为不知道下一场游戏能否赢取银票,这种不确定性催生出持续参与的冲动,无形中延长了游客的消费链条。

NPC以“一己之力”带火景区,折射出文旅行业的供给侧变革。过去,景区竞争靠自然资源或硬件设施;如今,比拼的是“情感密度”与“体验深度”,通过NPC构建的互动生态,将旅游从“一次性消费”变为“重复性消费”。杭州宋城甚至打造“全城NPC”,让游客与茶娘、书生、侠客们共赴一场宋代市井生活。这种设计背后,是对当代人旅行需求的精准洞察: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打卡式旅游”,而是渴望获得一段“有温度的记忆”。NPC提供的情绪价值,恰恰填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疏离感,让旅游成为一场治愈之旅。

当然,热闹之下亦有隐忧。当NPC成为景区标配,如何避免千篇一律的审美疲劳?那些靠NPC火起来的景区,能够靠NPC长久活下去吗?从一些成功案例来看,NPC的灵魂在于文化内核和创意表达,每个角色都是地域文化的“代言人”,对NPC本身要求也很高。这很难“速成”,也难“复制”。更深层的问题是,当一批批NPC如潮水般涌来,是否也在稀释景区原本独有的魅力?还有学者提出:“让历史交付给NPC演绎,是不是一种文化轻率化的表现?”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不得不说,NPC确实为文旅业注入一针“强心剂”,正在重新定义旅行的意义。这也启示我们:文旅业未来的竞争,终将是以“人”为核心的竞争。以文化为根、以创新为魂,谁能为文旅场景植入“情感芯片”,谁便能赢得游客最长情的驻足,谁的生命力才能生生不息。这不仅是文旅行业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培育新型消费业态、进一步提振消费的密码所在。

(陈立民)

责编:苏群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