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提升教师评价素养赋能国际中文教育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改革教师评价、推进教书育人使命,进一步凸显了教师评价素养的重要性。当前,国际中文教育正处于从外延式高速发展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如何提质增效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发现,国际中文教师评价素养存在四大问题:评价观念偏差与分化、评价知识水平低、形成性评价实践不足、数字化评价实践水平不高。因此,应结合国际中文教学实际以及教师评价素养的实际情况,在提升国际中文教师评价素养的过程中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深化文化引领与生态建设。教育机构需进一步优化评价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该体系不仅要涵盖教师的语言能力,还应包括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通过这一体系,对国际中文教师的评价素养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从而为后续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依据。同时,深化文化引领与生态建设也是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可通过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提升国际中文教师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教师传播中华文化的热情和动力。此外,还应积极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的国际中文教育生态环境,鼓励国际中文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推动教师专业进阶发展,强化评价素养内核。分阶段、进阶型的评价培训不仅可以完善国际中文教师的职前培养,也可为教师职后发展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支持,一体化赋能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机构在国际中文教育(或汉语国际教育)有关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应强调教育评价理论知识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增设“语言评价设计”“AI赋能评价”等相关课程,掌握评价知识和方法;开展案例分析、模拟评价等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掌握有关评价实践的评价技能;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评价实践的考核,注重教学设计的评价方案的审查,重点考查课程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应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评价培训。一方面,借助国际中文教师评价素养知识测试、国际中文教师评价实践调查问卷等工具,了解教师的评价知识、实践上的具体短板与需求。针对需求,学校开展多样化的校本评价知识培训,如针对书写、口语等课型设置专门评价工作坊,注重引导教师关注评价、参与评价、改进评价。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调查、了解教师的评价实践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多元校本评价技能培训,如指导教师编制学生表现性量表、使用档案袋评价工具、测量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设计评价标准、撰写课程评估报告以及运用技术处理学生学习的定性和定量数据、利用AI技术协助评价等。通过培训,为教师提供实际操作的示范,针对性解决评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共同激活评价实践动能。教育机构应围绕改进评价实践目标建立高效的教学团队,依托评价小组构建协同发展型教学团队。但这一过程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双重支持。学校应在政策上予以规划,统筹做好系列政策的制定;在经费上予以支助,专项拨款予以保证其相关活动顺利开展。同时,应构建一个更加完善、高效、个性化的智能评价系统,实现教师评价的科学化。在学校的支持下,教师个人也应主动参与,从而推进教学团队的建设。在学校和教师双重支持下,构建的协同发展型教学团队才能实现评价实践的不断优化、评价模式的不断创新。

技术赋能驱动评价改革,实现精准育人目标。为充分挖掘数智化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评价实践中的潜力,全面提升教师的评价素养,教育机构还需要推进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鼓励国际中文教师积极探索和创新数字化评价工具,推动评价方式的现代化和数智化,具体包括:其一,加强对教师的技术知识培训,提高教师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确保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评价实践。其二,加强线上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为教师提供更优质、丰富的数字资源,减轻教师在资源搜索和整合上的负担。如利用AI语音测评系统辅助口语教学、智能开发平台(智谱、豆包、文心、KIMI)等整合教学资源。其三,建立数字化评价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数字化评价实践水平。其四,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确保数字化评价工具的稳定运行;建立专门的评价指导团队,解决教师在评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通过上述支持措施,增强教师对数字化评价实践的信心和动力,推动技术在评价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应用有助于扩容教育主体、丰富教学资源、革新教育形态、提升教学效率和个性化学习体验,但同时也给教学、管理和伦理等方面带来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学校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符合教育伦理和法律规定,做到保护学生的隐私和安全。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共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段伟丽(作者为扬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