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听·见︱团播火了,更需要多些冷思考

直播间灯光炫目,几名年轻主播跟随音乐节奏重复短舞动作。评论区里,一串串“火箭”“跑车”礼物特效不断显现……这是当前短视频平台上爆火的团播场景,其规模已达到惊人量级。

图源 新京报

然而,据媒体报道,近日山东德州一位母亲的求助却将团播幕后的真相拉入观众视野——其14岁的女儿小云(化名)瞒着家人与济南某MCN公司签约,工作6个月仅拿到1.3万元工资,因“不堪忍受变态管理”强行解约,反被公司起诉索赔1.7万元。

所谓团播,即多位主播同时现身直播间的一种直播形式,通过唱跳等才艺展示吸引观众,依靠观众打赏决定直播内容走向与互动方式。目前有不少团播的内容以“热舞+PK”为主,大量跟风模仿导致团播的内容趋同。

有报告显示,2025年,团播市场规模预计飙升至1500亿—2000亿元,抖音单日团播间数量突破1.5万个大关。与此同时,“某主播单场打赏破百万”“新团播号48小时涨粉10万”“某头部团播直播间单晚打赏总额突破千万量级”等等一夜暴富的传闻在直播圈内流传,这些数字如同野火燎原,点燃了无数普通人的财富幻想。

硬币的另一面,随着大量机构、公会的涌入,团播行业的不规范现象也逐步显现。据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公司跑路、欠薪甚至直播擦边等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在招聘话术中,团播大多被包装成“低门槛、高收入”的偶像工作。但实际上,许多团播主播的日均工作时长普遍超过12小时,长期昼夜颠倒,身体过度劳累,分成机制不公,职业周期短暂,被观众情感依赖……很多年轻人希望通过团播圆自己一个偶像梦,在屏幕亮起时享受众星捧月带来的短暂快乐,但在屏幕熄灭后又陷入迷茫和空虚,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反被困在往复循环的舞蹈动作中。更有“主播”自嘲,直播间美颜滤镜加持后,主播没有门槛,能扭就行,是流水线上“最容易被替代的零件”。

不仅如此,社交平台上,许多曾做过团播的年轻人还分享了自己的受骗经历,谴责诸多团播公会为招人所提出的保底计划往往暗含骗局等等。

然而,尽管如此,许多怀揣着“网红”梦想的年轻人仍在趋之若鹜。在某社交平台上,热议话题“自从做了团播后,差点忘了以前是干什么的了”自6月底开始发酵,不少曾经的教师、医生、选秀艺人等群体选择入行团播,话题累计至今播放量已超过4.5亿次。从中,我们或许可以读懂当下一些从业者的无奈。

作为新兴业态,团播的兴起或许自有其发展逻辑,也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但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化发展,才是团播行业实现“长红”的必由之路。不久前,某平台升级《团播内容管理规范》,直击“严禁低俗擦边内容”“打击虚假亲密关系”“整治合约陷阱”三大痛点,同时推出“主播安心入会”政策,赋予新主播“无理由退会权益”。一些视频平台也于近日发布关于开展团播低俗内容治理专项的公告,重点整治涉及低俗玩法、着装暴露、刻意做出不雅动作等违规行为。

但也要看到,仅靠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还是不够的。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更有针对性的规范举措,为直播行业划定清晰的红线。

作为互联网上的新事物,团播行业唯有通过内容创新、生态优化、监管协同,才能实现从“流量狂欢”向“价值创造”的转型。人们也更希望,屏幕前那些渴望被看见的年轻主播,能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和更多正能量。

(洪梦琪)

责编:刘海琴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