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枢纽,新的主城,新的未来——南京北站建设正酣,江北新主城加速崛起!
在《南京江北新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江北新区规划建设“产业科技新高地 青春活力新主城”,打造“南京江北科创都市”,而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正是科创都市“双核”中的“都市极核”;《扬子江产业科技创新试验区建设方案》提出“一港、一园、四基地、八街区”总体布局,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被赋予新使命——建设“一港”,即“产业科技创新枢纽港”。
超级枢纽,使命重大。作为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的建设主力军,江北新区枢纽办提速攻坚项目建设,融汇交通优势,集聚创新资源,积极引入高端产业要素,厚植科技创新生态,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枢纽经济区,助力“南京江北科创都市”愿景加速实现。
构筑科技创新“第一落脚地”
在江北新区的新规划中,“科创”成为南京北站枢纽最鲜明的标识。
江北新区枢纽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总结海内外一些重要枢纽项目建设经验,立足北站枢纽建设定位和使命,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的规划建设聚焦产业科技创新,探索科技交流等新型功能,从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角度落实科技创新定位。
《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共同纳入中心城区范围,江北新主城作为江北国家级新区的核心区和南京辐射带动苏皖区域的重要功能承载区。
强化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交通枢纽建设一马当先。南京北站这一国家重要铁路大枢纽,处在东西沿江大通道和南北粤海大通道交会节点,直通5个方向的铁路线路,可以构成“十廊放射”交通大格局,强化南京整个铁路枢纽的功能。
然而,“枢纽”的辐射力不能只来自于通达和规模,更应该来自其集聚资源网络、促进要素流动的能力。当一座城市成为创新资源要素流动的“通道”与“节点”交汇处,其影响力便随“轨道”无限延展。
南京北站,不只是枢纽。
一港(产业科技创新枢纽港),让“超级枢纽”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落脚地”。
“南京北站要成为城市与世界对话的窗口。”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匡晓明指出,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的规划与以往的高铁新城、高铁CBD大不相同,这里要以科技创新人才需求为核心,打造真正的“站城一体”格局。
“产业科技创新枢纽港”规划打造“一厅、一轴、一廊”三个核心空间,使北站枢纽形成“港、创、城”三元共生生态——
一厅为科技会客厅,突出站城深度融合,布局协同创新、科技服务与活力休闲街区,实现“到站即创新”;一轴为无限创享轴,连接枢纽与老山,以无限创享环链接科学会堂、人才公寓、青尚天地等科创服务功能,塑造“开门见山”的山水科技景观廊;一廊为科创联动廊,以站前“科技会客厅”为核心,向站东“活力加速器”和站西“多彩转化岸”两翼展开,实现研发—转化—加速的科创全链延展。
从整体来看,以“科技会客厅”与“多彩转化岸”两个建筑组群为核心,塑造完整的协同创新、科技服务与转化加速科创生态圈。
重塑“站城无界”新范式
7月27日凌晨,南京北站站房1标项目施工现场,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入模,站房区域出站层首段顶板完成浇筑。
与火热的项目建设并驾齐驱的,是积极推进的招商引资工作。背靠“超级枢纽”的产业科技创新枢纽港,引力十足。
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将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引流汇智价值,链接江北新区的产业与科创资源,按照“一楼一专业、一楼一主题”的布局,打造南京北站产业科创枢纽港,加快建设成为驻宁高校再拓展、全国高校王牌院系在长三角布局、世界理工科高校科研机构在中国落子以及央企、科研院所在南京发展科研的首选地、优选地,助力扬子江产业科技创新试验区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在江北新区深化“四大行动”的引领下,新区枢纽办全员主动出击攻招商,已对接一批优质科创项目。南京霍普金斯医疗项目,为国际医疗机构境内总部项目,目前已完成公司注册;拟建设智能电池研发、生产、销售中心的智能电池项目,已完成产线选址,目前正密切推进项目协议条款签订……
无论是以人为本的高铁站,还是要与世界对话的“科创之窗”,都要落脚在规划建设中的每一个细节,核心就是站城一体化。
江北新区枢纽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的规划设计凸显功能复合度、空间联通度、区域标识度三个特征。功能复合度强调站、展、产、城的融合,产业科创生态与城市多元生态交融,通过复合度打造活力空间;空间联通度是地面、地下、地上交通,通过独特设计实现立体联结和空间缝合;区域标识度则是计划建设地标建筑群、打造高品质国际化公共空间。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科技创新已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的突破,而是源于交叉学科的碰撞与颠覆。应对这一深刻变革,枢纽经济区的规划建设强调载体功能的高度复合。
在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的最新规划中,一条直通站房、形似莫比乌斯环的无限创享轴,“穿梭”于科技创新港众多载体之间,格外引人注目。创享轴两侧,正是“一楼一院系、一楼一主题”的科创载体,每栋建筑承载一门前沿学科,以“学科+产业”的创新组合,吸引全球顶尖的科学家、科研团队与投资机构。
这正是创享轴设计的核心意义——为科学家、科研团队及投资者打造非正式交流空间,无界的场域方能激荡出更多创新火花。而从交通动线看,这条轴线与站前核心区的立体廊道贯通,真正实现“下站即园区、到站即科创”。
再说空间联通度——在南京北站,各类交通方式的换乘时间均被压缩至5分钟以内,真正实现快速换乘、无缝衔接,让乘客切身感受“轨道上的长三角”的高效与便捷。如何实现?一处细节就能窥见端倪:南京北站设计“双光谷+井字形快速换乘通道”的布局,光谷内设有多组扶梯,旅客乘坐地铁抵达后,可通过光谷扶梯直达候车层,乘高铁出发。
与此同时,北站枢纽规划建设地标建筑群,着力打造融合生态景观、人文记忆与社群活力的高品质公共空间,提升区域标识度,从而进一步增强枢纽的辐射影响力。
站城无界,既可用脚步丈量,亦能用创新丈量。
“红星驿站”聚力攻坚“关键战场”
南京北站项目现场塔吊林立,工程车辆穿梭,上千建设者奋战,目标直指2027年10月建成通车。
百年大计之工程,质量重于泰山。面对这项超级工程,20余家参建单位、属地社区、公安等力量高效协同作战。
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建设一线,聚力攻坚“关键战场”。枢纽党工委打造“红星驿站”党建共建平台,凝聚各方党组织合力,构建起“工程推进、招商引资、稳定联防、廉洁护航”一体化工作格局,成为驱动发展的“红色引擎”。
依托“红星驿站”平台,南京北站项目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建引领下,项目一线实行人才联育机制,一批党员骨干冲在前,攻坚克难。
深达24米的基坑群如何安全施工?党员技术骨干带头攻克难题,引入北斗自动化监测和数据远程传输预警技术,将基坑工程安全风险进行分级管控,搭建反应、预警平台,全天候护航深基坑安全施工。
“红星驿站”搭平台,还孕育出一支支党员先锋队,冲锋在建设最前线。
在招商引资一线,枢纽党工委打造“红映新城”先锋队,领导干部带头“推介大练兵”,深入调研,培养专业化招商专员,共研产业定位,完善招商工具包,练好内功。党员骨干发挥纽带作用,联动行业协会、顶尖高校及投资机构,搭建政企校企银企桥梁。在“党员首接+协同快办”机制之下,中冶生态环保集团2小时极速落户。
紧盯科创港等重点项目开工目标,今年上半年,枢纽办实现储备项目超200个、注册企业超百家、签约落地项目30余个。
在社会治理一线,面对片区2万余流动人口带来的挑战,枢纽党工委联合泰山新村派出所党支部打造“宁北先锋”党建共同体。建立紧急事项互通机制,联动化解风险、矛盾。深化“爱路护路”宣传进社区、进校园,加大反诈反赌宣讲力度,共育安全文化。以北站规划展厅为阵地,与社会各界开展共建活动223场次,广泛凝聚发展共识,营造和谐环境。
在廉洁建设一线,联合南京审计大学构建46项“全周期”监督体系,嵌入招投标、资金管理等关键环节,完善“三重一大”等制度,扎紧制度笼子。创新运用“监督专报+督查督办”机制,深化“清单化明责、项目化跟踪、精准化问效、点穴式检查、嵌入式监督”整改模式。打造“四堂联动”教育体系,依托清心茶室常态化开展“三杯茶”(绿茶谈心、红茶提醒、苦茶诫勉)分层级廉政谈话。与总包单位深化“廉洁+”共建,在工地现场营造“廉盟”共督共创浓厚氛围。
党建引领贯穿项目建设与片区发展全周期,“红星驿站”凝聚攻坚“关键战场”的强大动力,为南京北站这一百年大计工程铸就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