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苏籍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去世,享年95岁

记者获悉,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95岁。

人物生平

许倬云,史学大家,1930年生于厦门,江苏无锡人,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2020年荣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

学术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等,另有《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行世,海内外行销百万册。

2022年11月19日上午,在无锡举办的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上,92岁高龄的许倬云先生以《我的家乡在江南》为题,通过20分钟的视频讲述梳理了江南文脉的宏大简史。

生前曾接受家乡媒体专访

许倬云是无锡人,这些年,他在访谈节目中,常常会提及故乡无锡,也时常撰文回忆家乡的种种风土人情。作为先生家乡的媒体,却始终欠先生一次专访,这成了我们的一个心结。

于是,2023年的春天,在许氏后人许树铮先生的热心牵线下,我们向许倬云先生表达了《无锡日报》希望对其进行独家专访的愿望,先生慨然应允。考虑到他的身体原因,也尊重他的想法,我们通过电子邮件完成了这次特殊的访谈。

忆起故乡,许倬云情真意切,几度哽咽,他说:“我还可以回去。”

01

桑葚是童年的味道

沧海桑田,褪不去许倬云对家乡的深刻记忆。

“1930年,我生在厦门。在厦门的时候,每年也要回到无锡,但那时年纪还小,印象不深。后来,我们就搬到了湖北荆州沙市,也是每年都要回家的。”许倬云所在的许氏支脉祖籍河南,后迁至福建,乾隆年间,由福建迁到无锡,深受江南文化的浸润,成为江南士大夫家族。

虽然许倬云的家族在无锡,但因为父亲许凤藻在厦门工作,所以许倬云没有出生在无锡,而是出生于厦门。

约1934年,父亲伯翔公由厦门海关监督赴荆沙关监督任职,与母亲摄于长江轮船上

许倬云告诉记者,那时回无锡,他年纪尚小,对无锡的情况不是很清楚,但对家里的生活,印象很深。

“我家的院子里,种了许多桑树,小孩子就喜欢去摘桑葚吃,紫紫的嘴巴,红红的手,很好玩很有意思。”家乡桑葚的酸甜可口和那抹紫红,是许倬云最深的童年记忆。

许树铮在无锡的老家跟许倬云的老家离得很近。许树铮介绍,许倬云在无锡的老家位于城中东河头巷,即现在的梁溪区崇宁路、东河花园一带,彼时是典型的枕河人家。

许倬云清楚地记得,他们家前门后门都有河,有码头。过年的时候,河面船只往来忙碌,乡下的船摇来城中送油、送米、送菜果、卖柴火,很是热闹。

“亲戚朋友往来频繁”“家里的祭桌上摆了许多祭品”“墙上挂着历代祖宗的肖像”……许倬云回忆,那时,在乡下看田的农夫也会带着磨子到城里来替他们磨粉、蒸糕,孩子们等不及做好米糕,便去拿米粉往嘴里塞,“一人拿一坨,糯糯的,甜甜的”,这些温暖的记忆,人情味十足。

02

无锡有终身的朋友

许倬云成长的年代,烽烟弥漫,家国罹难。

“抗战期间不能回家。”许倬云说,那时候,他们一家从沙市辗转各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许凤藻早年留学英国学习军事,受过中西方教育的熏陶,历史、地理功底很好,视野宽广。

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天生残疾、行动不便的许倬云从小喜欢读书。但抗战期间的东奔西走,令他无法进行系统学习,“基本是父亲和舅舅、哥哥和姐姐有机会就点拨几句,大部分时间是自己看书,是一种不规律的学习方式”。

正是那段边逃难边读书的艰苦岁月,让许倬云有了较同龄人更强的毅力与见识。

约1936年,许倬云(前左一)与许翼云、许凌云及小姑摄于沙市江边

抗战胜利后,许倬云一家回到无锡。“那是我第一次在无锡上学,在辅仁中学上高一。”许倬云回忆,他刚入学时,没有学籍,是寄读生,参加月考之后,才升级为正式生。

许倬云告诉记者,在无锡读书的两年半,是他求学生涯里最快乐的时光,因为终于得以接受学校教育。

许倬云说,在辅仁中学,不仅有老师的教育,学生之间也相互交流辅导。他直言,当年,假如没有同学的帮助,他的学习无法步入正轨。因此,他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生涯始于无锡。

“但我对他们也有一定的贡献。我去过的地方,比他们多多了,我受尽了苦难,也获得了经验,这是他们所缺乏的。”许倬云打趣道。他说,跟同学们彼此交流,各有受益,而他也将那段时期的朋友视为终身的朋友。

许倬云还记得,他们校园离东林书院不远,老师上课会说起,他们是东林子弟,有东林的气节,“东林书院的那副对联,我们每个人都记得很熟,像是生命的指导一样”。

03

家乡可以交托一切

家乡是什么?江南又是何方?

许倬云给出了他的回答:“家乡不是地理,家乡是亲情传递。”“江南有上天给的福祉,有湖、有江海,也有秀丽的山川,一年粮食两熟,鱼虾满池子都是,这是特好的福气。”

许倬云说,每次回无锡,他们都要去上坟祭祖,也会到惠山祠堂祭祀,他感受着一路优美的风光,更感怀着地方淳朴的风俗,体味着人间的温情传递。

“这都让我觉得,无锡是个富有人情的地方;让我觉得,无锡不是路过之处,而是安身立命之地,不管离乡多久,都会让我想到,无锡是我可以交托一切、放下一切的地方。”许倬云说,这就好像在外旅行的人回到家,换了衣服,鞋袜一脱,两脚一泡,喝上一杯茶,那种安逸,就是家了。

“所以,我对无锡,是归少离多,这种温暖和怀念,后来升华为我对中国的感情、对中华同胞的感情。”许倬云说。

许倬云定居美国后,回来无锡很多次。

许倬云先生全家福,2022年冬于匹兹堡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许家也会在无锡举行家庭聚会。天南海北的许氏子弟回乡寻根,聚集一堂,出席人数多达上百人。许倬云回忆,他上一次回到无锡,是2005年在南京做访问教授期间。那时,他回无锡的次数很多,逢年过节会来无锡扫墓,拜会长辈,与同学聚会。

他还记得,有次辅仁中学的老同学聚会,“两个大圆桌,聚了一整天,同学们又是哭又是笑”,后来再回来,老同学每次少一点,再后来,大家连通信也没有了,“但也有老同学从无锡到美国来看我的。我感激他们,也想念他们,在那个年代,这种情感是无法代替的。”

2009年,许倬云与辅仁中学同学合影(钦嫣供图)

采访末了,许倬云深情地说:

“我93岁,我不能想象在我此生,我还有没有可能回来,因为我已经瘫痪了。

梦魂之中,常常万里关山,一重山一重山,千重浪,一波浪一波浪,最后,都会进入太湖……我还可以回去。”

延伸阅读

许倬云一生主张“为常民写史”,他的著作也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许倬云教研与著述历史。截至2022年,他共有中文专著58种、英文专著6种、中文合著及编著26种、英文合著2种,共计92种、212个版本行世。

2006年,《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同步在海峡两岸出版,不仅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在海峡两岸销量也超过百万册。2019年7月,清华大学向新生发送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一并送上《万古江河》,校长寄语新生“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

2006年至今,他在大陆出版新作近二十种,如“中国三部曲”、“文明三书”、“从历史看管理”系列等,自选集、演讲集、旧书新版络绎不绝,成为这个时代最具公众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近年来,他的线上课程、演讲、谈话频频“破圈”,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

来源:《无锡日报》2023年3月4日A05版、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澎湃新闻、北京日报等

责编:沈蕾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