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乡野文化“摆渡人”丨任鲁:青蓝染就岁月长

在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街巷深处,时光仿佛被一种神奇的力量凝固。任鲁,这位出生于1983年的蓝印花布制作技艺传承人,用刻刀与染缸,将古老的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守护珍贵的文化记忆。

岁月深处的蓝印根脉

张家港市,这片孕育独特沙上文化的土地,与蓝印花布有着深厚的渊源。昔日的沙洲县(1986年撤县建立张家港市),棉花种植广泛,棉织社蓬勃发展,自纺、自织、染布、销售形成完整链条,集镇上布庄、染坊、染料店林立。

在沙上习俗、审美和传统工艺的滋养下,当地蓝印花布选用纯棉底布,以天然植物蓝靛为染料,每一块布料都饱含着匠人的情感,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不同染坊因染料和工艺的差异,染出的颜色各具特色,而“养靛”更是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严格把控,只有当蓝靛染料具备“活性”,才能染出理想的色彩。

“老辈人说,‘养靛’就像养孩子,温度、水分差一点,染料就‘活’不起来。”任鲁回忆起走访老染坊时的见闻,那些斑驳的染缸、褪色的花版,都在诉说着这门技艺曾有的繁盛。

蓝印花布

任鲁与蓝印花布结缘,始于一场偶然的田野调查。

在锦丰西港原供销社染坊的断壁残垣中,任鲁发现了一块破旧的蓝印花布;在后塍老街的石阶上,他听当地老人讲起染布时“七染八晒”的故事。那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像一颗种子落进任鲁心里,让他对着老街尽头的夕阳愣了半晌——原来这蓝得沉静的布后面,藏着这么多与土地、与时光打交道的讲究。就是这一版、一语,让他心里某个角落忽然亮了,要把这门快被淡忘的手艺捡起来不可。

为了学好技艺,任鲁在工作室设计纹样常常到深夜,刻刀在纸板上游走。当作品完美呈现的那一刻,冲走了手指刻板的酸痛。这些旁人看来枯燥又磨人的日子,在任鲁心里却像泡在蓝靛染缸里的坯布,每一分辛苦都在悄悄沉淀出对这门手艺的热爱,只觉得离那些鲜活的纹样、温润的布面又近了一分,心里踏实又滚烫。他深知,这份执着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故乡记忆的守护。每当夜深人静,任鲁手中的刻刀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那些细腻的线条,仿佛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任鲁的心中,那片蓝靛的世界愈发清晰,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对这份坚守最真挚的表达。

守艺路上的薪火微光

任鲁的工作室,仿佛是一个时光交错的神秘空间。刻刀、牛皮纸、垫板、桐油、蓝靛等工具整齐摆放。在这里,传统蓝印花布工艺的全过程徐徐展开:绘图时,每一笔都细致入微,朴素优美且寓意吉祥的图案,源自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和神话传说,讲究对称的固定纹样,通过手工绘制、雕刻,保留着独特的手工痕迹;刻版完成后,刷桐油增强硬度防止透水;镂空花版铺于白布,刮浆板将防染浆漏印其上;阴干后入染缸,反复氧化、透风,依据颜色调整下缸次数;最后刮灰,蓝白花纹逐渐显现。

“手工的温度,就藏在这些不完美里。”任鲁指着一块花版上的微小刻痕说,“机器刻得再整齐,也没有这一刀一刀的故事。”

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精细,采蓝制靛、绘图制板、拷花上浆、入缸浸染、刮灰显花、漂洗整理,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防染浆的配制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它直接决定着图案的清晰度和成品的色泽质感,稍有偏差,前面的努力便可能付诸东流。”任鲁盯着案板上尚未调配好的防染浆,心里像被两股力量拉扯着——一边是城市里更轻松的工作机会和亲友的不解,总在问“守着这老手艺能有什么出息”;另一边是指尖触到蓝布时的温热,是老匠人说“这蓝是大地的颜色,得有人接着往下传”时的郑重,让他舍不得松开紧握刻刀的手。

好几次,任鲁夜里对着染缸发呆,他也问自己是不是太执拗,可第二天看到晨光里晾晒的蓝印花布随风轻晃,那抹沉静的蓝就像在心里扎了根,让他咬咬牙还是选择留下。任鲁说,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正是蓝印花布独特魅力的源泉。

任鲁(右一)向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介绍蓝印花布

2023年,“固本开新 薪火相承”吴元新、任鲁师徒蓝印花布作品展在张家港展出,展出的《梅兰竹菊》系列,既保留了传统留白的雅致,又用更明快的蓝调呼应现代审美。“传承不是把老物件锁起来,而是让它能陪现代人过日子。”任鲁表示,他始终记得师父的话:“守艺,要先懂它的根,再给它长新叶的勇气。”

作品《梅兰竹菊》系列

青花映城的未来之约

“第一次来体验时,看到任老师用一把刻刀在油纸版上细细雕琢,蓝布浸入染缸后慢慢晕开的纹路像会呼吸一样,突然就觉得这门手艺里藏着说不出的魔力。”26岁的徒弟李进俯视着刚浸染好的蓝布,眼里闪着光,“城市里的工作总觉得少点温度,可在这里,每块布都带着手的温度和时间的印记。任老师常说‘手艺是活的,得有人陪着它慢慢长’,我想陪着这门手艺走下去。”

自与蓝印花布结缘后,任鲁深知来自民间的技艺需要在乡村落地生根。传承需要新生力量,他因此积极化身“传灯者”,向青少年敞开公益体验大门,让年轻一代触摸历史温度,感受经典的东方蓝白之美。

蓝印花布技艺吸引了外国友人关注

杨舍镇锦绣社区的蓝印花布工作室藏着蓝靛的芬芳与非遗匠心的情怀,为社区注入了鲜活的非遗基因。工作室以千年蓝印花布技艺为核心,通过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工艺,让居民亲手体验刻板、刮浆、浸染等传统工序,感受蓝靛染缸中沉淀的东方美学智慧。社区依托“党建带群建,幸福益起来”的工作理念,将蓝印花布研学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设计“文化传承之旅”主题活动,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制作蓝白相间的布艺作品;亲子家庭共同完成“福寿双全”“麒麟送子”等吉祥图案创作,让传统纹样成为家庭情感的纽带。

如今,锦绣社区的墙面已绽放出蓝白交织的文化之花,传统工艺的种子在社区土壤中生根发芽,谱写着非遗保护与社区教育共生共荣的动人篇章。

当《青花张家港》系列作品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人们看到了蓝印花布的另一种可能。这幅作品以张家港的城市地标为骨架——暨阳湖的水波化作流动的蓝纹,香山的轮廓隐在对称纹样中。“我想让蓝印花布不再只是‘老古董’,要让它能说出今天的故事。”任鲁解释道,为了呈现这种融合,他反复调整染色工艺:用现代固色技术让蓝靛更耐洗,又保留手工浸染的渐变质感;图案上,既用传统镂空手法保证蓝白分明,又加入不对称设计打破刻板印象。

这抹来自岁月的蓝,正以新的姿态走进生活:做成咖啡馆的桌旗,蓝白花纹与拿铁的奶泡相映成趣;缝成背包,传统纹样成了年轻人街头的独特符号。任鲁的工作室里,年轻人会把卡通形象融进传统纹样,任鲁从不阻拦:“只要蓝靛的魂还在,图案怎么变都好。”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让蓝印花布成为一条河——上游连着沙上文化的过往,下游流向更开阔的未来,“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能想起这片土地的温度,也能看到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样子。”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韩金芳

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通讯员 蔡洁

责编:韩金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