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凉快几天,气温又回升了,叫人直呼“太热啦”!
如今我们的夏天是空调、wifi、冰饮……在昔日城南门西,大家又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呢?
水井台的青石板上
淌着门西半城故事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门西这块土地,就被内、外秦淮河所包围,造就了此处丰沛的水系资源。
据传,这片土地曾是李白笔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凤凰台旧址,虽无凤凰踪迹可考,然而,这一带倒也确实有街巷叫来凤街、凤游寺的。
门西地下水资源丰富,水井、池塘、河沟星罗棋布于居民的家前屋后。
在自来水尚未普及的年代,地下水维系着门西居民的日常生活。其水质冬暖夏凉,寒冬不刺骨,酷暑透心凉。
三伏天时,为了赶早凉,每日拂晓,居民们便提着两个大水桶及一个铁皮拎桶,前往井台取水,再将清澈的井水贮入家中大缸、灌入坛坛罐罐,以备日用。
取水归来后,大家又开始张罗早饭,待到全家吃完,收拾干净后,又会拎着菜篮上菜场采购,继而重返井台淘米洗菜。
在没有下厨之前的空余时间,又会利用时间拿出衣服杂物,在院子内打理洗刷。
有的人家则是在淘米洗菜的同时,还带着洗好衣服杂物上井上来过净好几遍,真是忙得不得闲。

小孩们最喜欢跟着家里的长辈去井台,既可帮忙提水、淘洗做事,又能听闻街坊趣事,得其所哉。
纵使井水浸湿衣衫,也不觉得有什么累和苦,心里乐滋滋的。
井边熙熙攘攘,大人们一边做事一边说听到的街边新闻,这里也就成了老民居街头巷尾的露天议事园。
待得衣物洗净、菜蔬淘毕,门西的新闻也就此更新了一轮。
指尖上的蚕豆战
蹦跶着孩童夏日午后的乐子
时值末伏,天气仍然炎热,对于孩童而言,历经月余的炎夏,西瓜、香瓜、葡萄、桃子等时令鲜果已食之数回,捉知了、金壳螂、天牛、蚂蚱等逮昆虫的游戏,也都不稀奇了。
长辈既不许到街头巷尾嬉戏,更严禁下河凫水,孩童们只得困坐家中。午睡醒来,兄弟姐妹坐在小板凳上,相顾无言,只得抬头看看蓝天白云发呆。
大人看着发呆的小孩,只好从陶瓷罐子里拿出一些干蚕豆,到厨房里上大灶,点着柴火在大铁锅里炒蚕豆。
不一会功夫,香喷喷的炒蚕豆就出锅了,长姐按例分发,弟弟妹妹每人各得十粒,围坐在饭桌或者竹床四周,弹蚕豆的夏日“战场”便由此打响了。

游戏伊始,对局双方各出一粒蚕豆放在台面上,由大姐在两粒蚕豆中间画一道界线,接着两位玩家猜拳定先后,由赢家先弹。
赢家会用大拇指与中指圈成圈,对准对方的豆子,用力将自己的豆粒弹出去,砸到对方蚕豆算赢,就可以把对方的豆子归为己有,如此循环下去。
有的小孩子屡弹不中,不一会就输个精光,只能急得嚎啕大哭。此时,大孩子只好再分发一份蚕豆给他,作为补充做本钱,偶尔还会有意输给他,博其欢颜。
半日嬉戏,所获颇丰的孩子,会慷慨解囊,将所得蚕豆均分给众人。这就是孩童时代三伏天的乐趣。
大殿的蒲团上
沁着三伏天少有的阴凉
三伏天的烈日炙烤着古刹的飞檐,南京城里城外的大小庙宇寺院,皆留下来来往往的身影。
大多数情况下,长辈礼佛,小孩也会跟着去,对大人来说,他们可以帮忙提提东西,做做小事,是个帮手。
而对孩童来讲,一则,长辈会买新鲜水果给小孩吃。二则,小孩可观寺庙的热闹景象。三则,最是贪恋大殿里阴深凉爽,图个快活。
长辈们焚香祝祷之际,小孩便独自数罗汉、看罗汉,揣摩罗汉的姿态。看着十八罗汉形态各异,心里想到传说中的精彩故事,头脑里早就忘掉了夏天的热,真是心静自然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