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当菜场不止于菜场

在一则关于“为什么有人旅游时喜欢逛当地菜市场?”的提问下,一位网友答道:“名胜古迹都是‘西装革履的’,装扮得很好。但是菜市场装不了,它想装都装不了。”这一观察可谓道出了菜场的真实与鲜活。 如今,南京、苏州等地的传统菜场正悄然蜕变,在保留这份烟火气的同时,被赋予了盘活资源、服务民生、拉动消费、创新发展的新内涵。

变身社区商业综合体,唤醒传统菜场存量资源。随着年轻消费者生鲜购物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居民生活区内的传统菜市逐渐被多元化的新型购菜渠道分流,菜场空间出现冗余。相关各方积极响应商务部等部门关于“支持菜市场标准化改造,丰富便民服务”的号召。而 改造并未选择大拆大建,而是立足原址、精耕细作,因地制宜激活空间价值,在原址基础上留下老味道、熟面孔,守护老街坊的生活记忆,又化身城市新载体,呵护新业态生根发芽。

化身城市会客厅,“抱团取暖”释放规模效应。许多地方借鉴新加坡“小贩中心”的集约理念, 引入“市民食堂”,通过档口沿边、堂食共享的模式,聚合分散的街头美食,还提供统一保洁、食安监管、社媒宣发等公共服务,不仅降低了商家的 运营成本,化解个体经营的后顾之忧,还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与多元吸引力 ,增强了市民消费意愿。

消费者善于用脚投票,如何让流量成为常量、增强消费黏性,关键是从多维度、深层次满足老百姓的消费需求。目前来看,“菜场+市集+X”的生态模式探索渐趋成熟与稳定 ,并实实在在惠及各方。菜场不止于菜场,它可以是上班族的“效率食堂”,也可以是“一老一小”的“探索营”“朋友圈”,还可以是家庭生活的“温情枢纽”。实践证明, 唯有通过扎实调研,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的功能与情感需求,将规划和运营做到居民心坎上,才能实现社区资源的精准匹配。与此同时, 不菲的改造成本是否会摊在菜价里往往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而许多地方也通过降租让利和精细化管理等方式,控制成本、保障价格亲民,让优质服务更接地气。

此外,菜场“蝶变”的背后,最动人的莫过于为普通劳动者 搭建了凭手艺出彩的舞台。曾经辗转街头的手艺人,在入驻市集后,获得了稳定的经营环境、规范的管理要求以及被市场广泛认知与认可的机会。让普通人能靠奋斗赢得尊重、改善生活、开创个人事业甚至惠及乡邻、带动就业创业,在热气腾腾中实现“民生”最深刻的升华。

生生不息,温暖坚韧。真正的民生关怀,始于对“一餐一饭”的细腻体察与有效满足。创新的商业模式与有效的消费活力,亦能扎根于朴素的社区土壤。所谓人城相宜、城旺人兴,城市的包容与温度,正体现在为脚踏实地、努力生活的普通人搭建的通往美好生活的阶梯之上。

(苏群超)

责编:胡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