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8月6日,*ST松发(603268.SH)发布公告,鉴于公司已实施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公司主营业务、控股股东、股权结构等基本情况已发生重大变化。为稳步实现置入资产与上市公司管理体系、组织架构的衔接整合,公司董事会拟提前进行换届选举。
经股东提名,董事会提名与薪酬考核委员会审查,提名陈建华、陈汉伦、王孝海、史玉高、张恩国、王月为公司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一纸公告,将年仅24岁的陈汉伦推到资本市场聚光灯下,这是江苏首富陈建华、范红卫夫妇之子的首次A股“亮相”。
24岁“少帅”登场
此次董事会换届的核心看点,在于陈汉伦的入局。这位2001年出生的“企二代”以非独立董事候选人身份亮相,标志其正式进入A股上市公司决策层。
陈汉伦的履历颇具国际化色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应用金融硕士,曾任职普华永道新加坡税务咨询顾问,2024年3月起担任恒力集团副总裁。
公开报道显示,陈汉伦已深度参与集团核心事务,2024年8月代表恒力重工与瑞士MSC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5年2月在吴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作主题发言;6月在恒力重工首艘VLCC命名仪式上致辞。
“这是典型的‘渐进式接班’路径。”某券商并购部负责人认为,陈汉伦从集团副总裁到上市公司董事的过渡,既符合家族企业传承的稳健原则,也借助上市公司平台完成资本市场“首秀”。值得注意的是,其姐陈逸婷(1993年生)已于2023年起担任恒力石化国际总裁,并出任集团副董事长,姐弟二人正逐步接管恒力系核心板块。
据今年6月发布的2025新财富500创富榜,陈建华、范红卫夫妇以801.2亿元的持股市值蝉联江苏首富,位居总榜第32名。此次人事布局,被视作恒力集团“创一代”向“创二代”交棒的关键一步。
从陶瓷到巨轮,*ST松发“脱胎换骨”
2025年5月,*ST松发完成对恒力重工100%股权的并购,这家曾以陶瓷制造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正式变身为“民营造船第一股”。公司主营业务全面转向船舶及高端海工装备研发制造,具备VLCC超大型油轮、LNG双燃料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型的生产能力。
此次并购被视为恒力集团资本运作的又一里程碑。2018年,恒力集团通过股权受让入主*ST松发,但陶瓷业务未能扭转颓势。2024年10月,公司启动重大资产重组,将连年亏损的陶瓷资产置出,注入旗下盈利能力更强的恒力重工。交易完成后,*ST松发注册地迁至大连,办公地址同步变更,管理层亦进行大调整。
财务数据印证了转型的成效。7月13日,公司预告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达5.8亿至7亿元,同比扭亏为盈。8月6日收盘,*ST松发股价报48.19元,总市值突破415亿元,较2024年“9·24”行情以来,增长约286%。
资本版图再扩张,恒力系的“造船雄心”
恒力集团的资本棋局远不止于此,集团2024年总营收达8715亿元。除*ST松发外,集团控股的恒力石化(600346.SH)为A股化工龙头。此次将恒力重工注入上市公司,不仅实现船舶资产证券化,更打通了高端装备制造板块的融资渠道。
行业数据显示,全球VLCC新船造价已升至1.2亿美元/艘,恒力重工目前在手订单充足。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2025年环保新规实施,双燃料动力船舶需求激增,恒力提前布局的LNG船型有望获得溢价。
更深层的战略意图在于产业链协同。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恒力石化主营炼化产品,与船舶制造形成“油-船-运”闭环,石化板块提供燃料油原料,重工板块消化产能并获取订单,上市公司平台则实现资本反哺。这种“实业+资本”的双轮发展,正是恒力对抗行业周期的核心武器。
“民营船企正迎来历史性窗口期。”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在国有船厂订单饱和的背景下,恒力重工依托集团资金与技术优势,有望在国际高端船型市场获得更大份额。而陈汉伦等二代管理者的国际化背景,或将为恒力带来更开放的治理结构与资本运作空间。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