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一条地铁线的“到来”与“带来”

8月6日,南京地铁5号线全线通车,它的标志色——亮眼的鹅黄,在南京人的朋友圈刷屏!一大早,不少市民特意赶来搭乘首班列车,庆祝线路的开通。

南京人对地铁5号线,有着长情的等待,投射了太多的记忆和期盼。青春广场站就是个鲜活的例子。在建设期间,这个站名屡次修改,南京人总觉得,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用一个站名说不完。南京市青少年宫里的欢声笑语,青春剧场里的通宵电影,长三角书市里的人头攒动,还有时光隧道里的光影流转……这些都是深深刻在南京人心里的印记。这条排除万难修建完成的线路,也串联起南京城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为发展注入新的能级。

5号线的交通分流作用明显。线路在主城区“井”字形的地铁网中拉出一道斜线,大大提升了换乘效率。它一头扎进主城的心脏地带,另一头连接着充满活力的南部新城,提升了人们在南京城“走南闯北”的效率。而它的“地铁效应”更是特征鲜明。一方面,路线贯穿今古,能量密集。静海寺的荣耀与屈辱、五台山的文艺与体育、朝天宫的大明风华、夫子庙的千年文脉……这些顶级的文旅资源,被5号线串珠成链。另一方面,通车弥合阵痛,重启信心。地铁通了,围挡拆了,城市界面在修复,沿线商家看到了重振的希望。老城区复兴的步子,终于可以迈得更踏实了。

围绕着这条线路,南京市民有太多话想说,有太多愿望想倾诉。民心所盼里,揭示了城市发展的一个深刻经验:重大公共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统筹推进。政府主导不是“大包大揽”,而是要在战略规划上掌好舵、在资源协调上牵好头、在风险防控上把好关。把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战略保障上的主导性,确保工程始终沿着民生导向、科学轨道推进。

通车,不是圆梦的终点。人们希望南京能乘着5号线开通的“快车”,驶入激活主城区、加速发展新城区、提升文旅能级的“轨道”。5号线的价值,在于为沿线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这需要城市精心做好综合开发的“后半篇文章”。比如,对老下关片区而言,如何用好客流资源,让老工业基地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对鼓楼北片区来说,如何推动商圈转型与复兴,让其在烟火气与时尚感的交融中重聚人气?对江宁新城来说,如何在加强与主城区“物理连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功能融合”?此外,以5号线为纽带深化“文商体旅”融合,助力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

鹅黄色的5号线列车划破晨曦,驶入城市的怀抱。它承载的,是汗水浇灌后的畅达,是岁月沉淀后的新生;它连接的,是南京厚重温暖的往昔,更指向生机无限的未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袁媛

责编:郝建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