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2025年8月初,南京一居民楼顶多了一排银色金属箱。这是江苏绿碳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绿碳科技”)绿碳科技的“空气魔术箱”,也是国内首个城市建筑直接空气捕集(DAC)装置正式安装投用。当瑞士Climeworks捕碳工厂能耗1万度电/吨,这个不起眼的箱子仅需780度电,能耗骤降92%。

绿碳科技成立于2017年5月,专注于二氧化碳的资源化转化利用。凭借着这一创新技术,该公司在今年5月份完成B轮融资,协鑫集团独家投资成为实控人,持股比例80%。
上天入地,创新技术解决“能量悖论”
直接空气捕集(DAC)是一种减碳技术,即从大气中吸入空气,再利用物理、化学过程分离出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
“世界上65%的人类居住在城市中,从城市屋顶捕获的二氧化碳,成为改写产业规则的黑色黄金。”创始人宋维宁说。宋维宁1983年北大本科毕业,1993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博士。2016-2020年,宋维宁带领团队拿到碳×大赛前十奖项,是截至目前唯一获奖的中国团队。2018年他被联合国全球气候行动峰会评选为“全球气候开拓者”。30年来一直从事废弃碳基材料的产业化。
他认为,绿碳科技研发的系统能极大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解决“闷”感问题,提升居住舒适度,更使建筑本身转变为具有持续碳减排能力的“碳汇体”。
常规来看,1.2立方米的空气里边含有1克的二氧化碳,通过特定系统捕捉到一吨二氧化碳,仅计算必要的动能和热能,能量加起来需要1万度电。“不能为了捕捉一吨二氧化碳制造了更多的碳排放。”宋维宁直言,这笔算不过来的账曾经困扰自己多年。

“碳中和要可持续,必须做到三个字‘不亏钱’。”宋维宁在2023年苏州举办的一场交流会上突然茅塞顿开,将现有的系统增加一个装置就可以变成高效的捕碳网络。他带领团队开发MOF(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和变湿吸附材料,这意味着可将捕碳模块嵌入城市楼宇、数据中心、地铁站等,利用既有系统动能和热能完成90%的工作,额外能耗仅7%。全球56%人口聚居的城市,瞬间变成21亿吨二氧化碳的巨型矿场。
更惊人的突破在水泥领域。与中铁合作的固碳项目,1立方米混凝土可固化153公斤二氧化碳,远超亚马逊总部12公斤的行业标杆。
技术护城河在航天领域筑起更高壁垒。2024年11月30日,长征十二号火箭首飞成功,其中间舱段采用全球首创的碳纳米管铝合金复合材料。比航天铝合金减重10%、刚度提升20%,让这种每吨成本不到10万元的材料,直接与40-60万元/吨的铝锂合金“叫板”。
“真正的颠覆是让技术自己造血。”宋维宁通过材料筛选平替,其团队终极目标将制造碳纳米管生产成本从5万元/吨降至2.18万元/吨,比传统CVD工艺低25%,且全生命周期减碳2.5吨。
当LG化学的多壁碳纳米管报价3-5万美元/吨时,宋维宁带领的中国团队正将战略材料拉下神坛。
产业重构,大平台上实践“负碳经济学”
与协鑫集团的合作,源于宋维宁2024年在美国的一场会议。正是在那场会议上,他获得协鑫集团美研中心抛出的“橄榄枝”,并且该中心两次派人实地考察绿碳科技在山西和广东的项目。
不久后,宋维宁与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坐到了一起。“到了见面那天才知道,我们公司到协鑫集团总部的距离车程不到10分钟。”宋维宁说,过去靠抵押房产搞研发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截至记者发稿,加入协鑫集团刚刚76天的宋维宁透露他8月的日程已经排满。绿碳科技在山西大同火电厂的碳转化设备及研究院都将正式搬迁,跟随协鑫集团的布局融入硅、锂和碳产业链。这一全球首台二氧化碳捕获并转化为碳纳米管的设备,一度因电力政策掣肘被迫中断,如今又到了可以大展身手的平台。
至此,朱共山在二季度向投资者展示的协鑫集团“三基产业”蓝图完成了又一块产业拼图,碳基材料与硅基、锂基并列为协鑫集团发展的三大支柱。而宋维宁的碳纳米管技术,可以成为串联三大产业的黄金纽带。

“经济可持续是底线。”有着相似的商业逻辑,有着原创技术的宋维宁顺利融入协鑫的发展版图。他算过一笔账,全国每年产生百亿吨二氧化碳,若压缩储存,其重量远超煤炭+钢铁+水泥+汽车的生产总量。宋维宁给出的解题思路有两条,其一就是用材料溢价覆盖减碳成本。
锂电池导电浆料成为首块跳板。绿碳的碳纳米管导电剂内阻降至22.8Ω·cm,比进口炭黑低60%。根据规划,协鑫布局的碳纳米管项目将在今年启动,计划实现万吨级碳纳米管产能,支撑生产百万吨级导电浆料。“预测至2030年碳纳米管生产可形成640亿元规模市场。”宋维宁说。
更辽阔的远望藏在材料替代革命中。“终极成本2万元/吨,比铜便宜且轻80%。”宋维宁指着碳纳米管铜复合纤维样品说,这种强度超铜7倍、电导率相当的材料,已经可以实现铜材料的替代。碳纳米管可以在锂电池中作为导电剂可提升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在透明导电领域可替代传统ITO材料降低成本。
下一步来看,碳纳米管可以结合铝,制成车身面板或结构件以减轻新能源车的材料重量,如兰博基尼推出的Terzo Millennio概念车,曾采用碳纳米管覆盖件实现车身减重30%。
目前,颗粒硅现金成本已降至27.07元/kg创行业新低,碳纳米管正复制同样的降本神话。
全球博弈,以绿电技术破局
2027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生效的倒计时,悬在中国锂电池产业头顶。“如果欧盟不接受中国园区的绿电数据,磷酸铁锂电池成本将增加22.5%。”宋维宁说更严峻的是,当前中国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10.5万吨/GWh,远超欧盟4.5万吨门槛。

协鑫集团正在布局零碳园区,即借绿电特区突破国际贸易壁垒。未来的碳纳米材料生产示范基地,将打造绿电直供体系。“绿电消纳5万吨碳排放后,我们就接近欧盟标准。”宋维宁表示。
技术标准战场同样硝烟弥漫。参观亚马逊HQ2固碳建筑时,宋维宁注意到每立方米混凝土12公斤的固碳量标识。“我们的153公斤数据还没写入国标。”他期待,通过直接空气捕集(DAC)这种减碳技术项目实践推动国内建筑标准滞后困局。南京居民楼DAC装置已引起国际关注,其能耗不到国际主流设备的10%。
博弈延伸到更隐秘的科技战线。2025年4月22日,马斯克1亿美元资助的除碳X大赛揭晓,宋维宁指导的重庆一中学生队方案与5000万美元印度冠军团队高度重合却无缘决赛。“缺乏资金支持导致不能在大赛期限内建成实际应用系统,这让我们在国际赛场错失机会。”宋维宁呼吁,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对原创科技给予更多支持。
朱共山在协鑫中央研究院的布局正补上这块短板。目前碳化硅粉体、硅碳负极等材料研发已启动,将借力协鑫60万吨硅烷气产能优势。其构建的循环创新生态,让原创技术摆脱“破碎瓷碗化缘”的窘境。
全球首台二氧化碳制碳纳米管生产装置即将搬迁重启,南京楼顶的捕碳装置将居民呼出的二氧化碳收集后将会被混凝土吸收。两条技术路线在协鑫产业版图上交汇,指向同个本质,即把碳中和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引擎。
栏目策划 赵伟莉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玥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