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孤独、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持续攀升,且呈现明显的低龄化、复杂化特征。农村学校受限于专业师资匮乏、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短缺等现实困境,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普遍薄弱,再加上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儿童、隐性辍学儿童等群体的普遍存在,使得农村学校在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业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留守青少年中存在焦虑风险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重要政策文件,为加强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在心理学学科建设、智能技术研发等方面积累了显著优势,不仅拥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团队,还具备开发心理测评量表、远程心理咨询等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构建校地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优势,将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输送到农村学校,同时结合农村实际需求开发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这种协同创新模式既能够弥补农村学校专业师资不足的短板,又能建立长效帮扶机制,通过资源共享、技术赋能、人才共育等方式,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促进教育公平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校地协同构建农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共同体
构建农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以“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持续发展”为主线,形成系统化、可持续的培养体系。在职前培养阶段,建议高校特别是师范类专业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课程模块,系统开设《情绪危机干预与处理》《家校协同心理干预策略》《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农村学生成长》等核心课程,特别强化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能力培养;在职后培训阶段,依托教师培训项目,开展分层分类的专题培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实务、教师抗逆力提升等针对性内容,采用理论讲授、案例研讨、实践演练等多元化培训模式,提升农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持续发展阶段,建立长效支持机制,通过高校专家提供专业指导、建立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同伴互助、开发在线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农村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最终形成地方院校智力支持、地方政府政策保障、基层学校实践反馈的协同联动机制,最终形成开放、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生态。
校地协同构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共同体
构建“数据赋能—课程开发—动态优化”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育共同体实践路径,以高校科研团队为引领,打造系统化、专业化、可持续的课程体系。数据赋能,精准定位。依托高校专业化团队,开展覆盖农村学校的系统性心理测量,重点聚焦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儿童等群体的心理特征,建立动态更新的心理健康大数据库,切实关注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为课程开发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科研引领,课程开发。组建由高校专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构成的课程研发团队,共同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将高校优质在线课程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开发适合农村学校的人工智能辅助课程;另一方面深度融入乡土文化元素,设计包含地方特色案例、方言表达、本土化活动的课程内容,形成标准化、特色化的课程资源库。反馈优化,动态提升。通过组织定期教研活动、教学观摩、效果评估等方式,持续提升课程质量。此外,依托动态数据库建立课程效果追踪系统,实时监测学生心理发展变化,实现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和精准供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性、适用性和有效性,最终形成基于实证、扎根乡土、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校地协同构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精准服务共同体
针对农村学校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帮扶需求,构建“需求导向—分级干预—长效支持”的心理健康服务共同体实践路径,该路径以高校专业力量为支撑,以系统化、专业化服务满足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需求。需求导向,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儿童等群体的心理需求,设计专题心理援助项目,如“情绪树洞”倾诉平台,并建立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为农村学生提供及时的专业支持。分级干预,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学生实施差异化干预方案。对轻度心理问题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重点解决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等共性问题;对中度心理问题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服务,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沙盘治疗等技术进行专业干预;对重度心理问题学生启动医教结合转介机制,辅助精神卫生机构提供诊疗服务。同时,建立家校协同的后续跟踪机制,通过定期回访、康复评估、家长指导等方式,确保干预效果的持续性。长效支持,构建以高校专业力量为支撑,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服务平台。一方面,成立由高校心理学专家领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建立突发事件快速响应机制。另一方面,组建由高校心理学专家和资深心理咨询师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定期深入农村学校开展心理筛查与评估工作,运用标准化心理量表和临床访谈技术,精准识别存在抑郁、焦虑、自伤等倾向的高危学生群体,建立动态心理档案数据库。
朱蕾 周丹(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本文系盐城市自然科学软课题“盐城县域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机制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yckxrkt2025-3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