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下午,在千年文脉流淌的南京小西湖街区,一场“当非遗撞上商业创新,如何走出跨界新路子?”的讨论让小西湖客厅激荡着智慧的花火。

活动当天,秦淮灯会(秦淮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南京绒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两位老一辈传承人和南京绒花技艺制作手艺人李璐、苏州吴罗织造技艺区级传承人朱啸行、镇江太平泥叫叫区级传承人唐颍三位非遗“新生代”齐聚一堂,南京历保集团、新东方文旅等相关商业品牌代表以及天工金陵品牌主理人、小西湖客厅主理人等也热烈地加入到了第一期非遗“荟”客厅的话题讨论中,大家在跨界思维的碰撞中,共同探讨非遗创承与创新的新路子。

三位非遗“破圈者”各抒己见,用创新实践打开传承新思路
与迪奥等奢侈品合作走上时尚秀场,运营独特的非遗IP让有着近6000年历史的古老技艺成为网络爆款,和洽洽瓜子推出联名礼盒让一块来自镇江的泥巴吹响全国……
首期非遗“荟”客厅,三位非遗新生代成为了“主角”,他们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分享了他们在非遗传承与创新过程中走过的心路历程和从商业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90”后的南京绒花技艺制作手艺人李璐,师从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她认为:“只有年轻人认识了解了之后,才愿意为他们喜欢的东西买单,我觉得这就是传承的意义。”她所在的“南京梧翊凰”团队,除了与迪奥、GXG、花厨、小红书等商业及品牌有所合作外,还在不断探索南京绒花跨界的边界。

苏州吴罗织造技艺区级传承人朱啸行,2024年辞去在上海的稳定工作,回到苏州,师从其父,从头学习这项有着近6000年历史的古老技艺。同时以新媒体思路打开非遗传承推广的新路径。从最早的淘宝店和微博,再到如今的抖音、小红书,他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把抖音账号运营到了10万+的粉丝量,累积点赞量超过220万。活动现场,他也分享了如何借着网络流量的“东风”搭建新媒体矩阵。在他看来,脚踏实地把产品做好,流量自然会找到产品。

镇江太平泥叫叫区级传承人唐颍则更专注于产品本身的创新,“对于太平泥叫叫来说,我的创新选择有很多,可以基于传统的纹样、色彩造型等进行创新设计,也可以仅仅保留吹响功能,不局限于任何形式。一个小细节,都能开拓出全新的天地。”
“荟”聚多方视角,展开一场关于非遗深度转化的思想交锋
在本期非遗“荟”客厅的活动现场,秦淮灯会(秦淮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南京绒花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和金陵皮影第四代传承人陶媛媛,分别从“手艺人”与“守艺人”的双重身份出发,围绕活动主题,深入分享了个人的见解与思考。

顾业亮表示:“年轻传承人首先要把传统文化继承好,要沉下心来守艺,再去思考创新的路径。”在他看来,并非所有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都能创新,都能产业化,需要年轻传承人们对技艺本身有着精准的定位。对于年轻人应该如何做非遗文创?顾业亮用九个字概括:“简单化、实用化、生活化。”

在赵树宪看来,传统文化想要“破局出圈”就需要与现代生活与时尚相结合,“要发掘非遗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于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来说,要能生存,就得让传统的南京绒花更有市场。他也与团队将南京绒花基于文化的开发,融入各种应用场景。与潮宏基等品牌的合作设计,也让南京绒花找到了新的商业价值。

金陵皮影第四代传承人陶媛媛,同时也是天工金陵品牌的主理人,她坦言:“目前南京做皮影相关雕刻和演绎的老师可能不会超过三个。”尽管传统技艺的传承之路充满挑战,陶媛媛依旧抱着一颗推广与传承之心,坚信只有让更多孩子接触并了解这门艺术,这项技艺方能薪火相传。
活动现场,南京历保集团代表王秋文、新东方文旅代表方凯凯、小西湖客厅主理人童玥婷等商业领域的代表也围绕非遗创新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独到见解。
非遗“荟”客厅是新华新消费传媒继第二届“非遗生活荟”活动后,精心打造的又一非遗与当代生活深度对话的沉浸式场景。活动旨在以非遗为媒,搭建产业各方互动交流平台,积极探索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活动当天,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传承发展处和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遗产处相关负责同志参与了现场讨论并对活动的举办提出意见建议。接下来,非遗“荟”客厅还将围绕非遗活态传承、非遗公益、非遗主题策展、非遗商业化转化、社媒如何带动非遗推广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持续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注入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