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朱绩泽
网络是民意的脉搏,规划是发展的蓝图。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这既是对311.3万条民声的热切回应,也为广大党员干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当主动把准网络“脉动”,将“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的殷殷嘱托,转化为书写民生“答卷”的扎实行动。
架起“连心桥”,畅通民声“直达”的渠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今,互联网已成为社情民意最活跃的“草野”之一。群众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应该延伸到哪里。此次“十五五”规划编制网络征求意见,正是我们党主动打破时空限制,将议事厅搬到网上,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真诚体现。党员干部要摒弃“网络虚拟、民意虚幻”的陈旧观念,将深入网络体察民情作为案头必修课。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以“网友”的身份融入群众,以“家人”的心态倾听呼声,在“顶帖”与“跟帖”中感受民生温度,在“吐槽”与“点赞”中了解群众喜忧。唯有真诚地架设起这座直通民心的网络“连心桥”,才能让群众愿意说、敢于说、真实说,让最鲜活、最质朴的民声民意“原汁原味”地直达决策层。
练就“穿云箭”,读懂民声“期盼”的内涵。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网民建言形式各异。一条“增加小区健身房”的留言背后,可能是群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普遍追求;一句“完善乡村快递配送”的建议背后,可能蕴含着打通城乡经济循环堵点的巨大潜力。倾听民声,不能止步于简单的“看到”与“收到”,更要练就一双洞察入微的“穿云箭”,穿透信息的表层,精准捕获群众所思所盼的深层内涵。要学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系统分析,从零散的、个体的诉求中,发现普遍性的、倾向性的问题;从情绪化的表达中,提炼出合理化的、建设性的意见。要坚持线上倾听与线下调研相结合,把网上的“大数据”与脚下的“泥土味”相互印证,真正把准群众需求的“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
办好“暖心事”,抓牢民声“落地”的关键。倾听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回应的最好方式在于付诸行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如果只听不做、只说不办,再好的建议也会沦为空谈,再热的民心也会逐渐冷却。从提升外卖行业标准,到优化社区养老服务,再到加强青年就业支持,网民的每一条建议,都是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都是我们工作的发力点。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必须扛起责任,建立健全网络意见建议的研判、交办、督办和反馈机制,将一条条“网言网语”转化为一项项具体的政策措施、一个个惠民的民生项目。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群众的“金点子”能够真正开花结果,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暖心事”,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拥有更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听懂网络“脉动”,方能写好民生“答卷”。广大党员干部当以行践言,将网民的“好声音”变为发展的“好光景”,把人民的“期盼事”办成现实的“暖心事”。(朱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