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津门非遗 融贯古今交响

走进天津杨柳青古镇民俗文化馆,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扑面而来;玉成号年画坊内,传统技艺在笔尖轻盈流转;天津博物馆里,文物“开口”与观众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何以中国·和合共生”,溯文明之本源,杨柳青古镇里流淌着文化共生密码。

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津派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静态的作品,还是动态的艺术,都蕴涵着津派文化的突出特色。杨柳青年画,这一流传百年的民间艺术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闪耀着光芒。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既有宫廷文化特色,又有市井文化融入,既有北方的粗犷风格,又兼具南方的细腻之美,将“和”的智慧与“合”的力量融入津派文化之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漕运的繁荣让天津成为南北商品交汇的黄金码头,更成了文化交融的大舞台。一幅年画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的坚守,更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在杨柳青古镇民俗文化馆,全息投影技术让年画制作、漕运场景等历史画面鲜活地呈现在眼前;玉成号年画坊开设体验坊,非遗传承人指导游客亲手绘制年画,在笔墨的挥洒间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实现传统技艺的传承;石家大院推出民俗展演,精彩的表演让这座清代宅院焕发出新的生机;天津博物馆运用数字化手段,让文物“走出”展柜,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与观众亲密互动。年画的和合之道,既守得住古法匠心,又融得了时代新意,杨柳青古镇用最鲜活的文化实践诠释着“何以中国”的天津答案。

弦歌不辍,文脉赓续。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天津的年画体验坊、博物馆,与西安的盛唐夜游、洛阳的佛窟VR等创新实践一道,为我们的文化传承提供了生动注脚。

责编:周晓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