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俄“海上联合-2025”联合演习开幕式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某军港举行。此次联演以“联合维护战略通道安全”和“联合应对西太安全威胁”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共同维护国际地区和平稳定的能力。
8月3日,中俄“海上联合-2025”联合演习海上演练阶段全面展开。

双方舰艇混合编队刚刚抵达训练海域,联合战役指挥部随即下达联合防空作战任务。编队迅速组成战斗队形,各舰密切协同,加强对海空目标搜索。

主持人 劳春燕:这一次已经是第11次中俄“海上联合”演习了,跟以往相比有哪些延续性?
军事专家 魏东旭:课目是有延续性的,首先是联合防空,双方都出动了大型的主力战舰,可以使用舰载雷达针对空中模拟目标,比如靶机可以进行搜索跟踪和定位。联合反潜是有一定的对抗性的,比如会出动常规潜艇在演习的海域进行潜伏,最大程度地要躲避水面舰艇的跟踪和搜索,潜艇甚至还要对水面舰艇进行模拟攻击。所以它是一种水面力量和水下力量之间的红蓝对抗。在联合演习的过程当中,中俄两国海军都会把自身的新的战术、新的战法,包括这种全新的武器装备进行展示、相互交流,相互地取长补短。在联合演习的过程当中都可以提升应对复杂作战情况的能力。

主持人 劳春燕:这次联演的主题是联合维护战略通道安全和联合应对西太安全威胁,后面联合应对西太安全威胁是首次提出,您怎么来解读这个主题的设置?
军事专家 魏东旭:首先第一个关键词是战略通道,现在来看西太地区,或者说太平洋区域的一些重要的战略通道有不安全的因素,中俄两国海军进行这种联合演习,就是要向外界传递一种维护和平、维护稳定的信号,作为中国和俄罗斯,也要利用自身的防御力量,针对这种威胁和挑衅进行最大程度的制衡,让西太地区总体上处于和平和稳定的状态。
新成员参加联演表现如何?
本次联合演习,中国派出诸多舰艇,其中不乏一些新成员。

绍兴舰,舷号134,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052D改进型导弹驱逐舰,2022年3月入列,满载排水量7000余吨。具有较强的战场探测感知、电子水声对抗及综合攻防能力,主要担负编队区域防空、对海突击等任务。此次“海上联合-2025”联合演习期间,面对一些国家的飞机和舰船不断出现在周边,绍兴舰从容淡定地向外发出中国声音。

乌鲁木齐舰,舷号118,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052D型导弹驱逐舰,2018年初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满载排水量7000余吨,具有较强的对海、对空、对岸、反潜等作战能力,主要担负编队协同攻击敌大中型水面舰艇、编队反潜战、编队协同防空和海上巡逻、警戒等任务。

千岛湖舰,舷号886,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万吨级综合补给舰首舰,2004年4月入列,满载排水量2万余吨,具有远洋补给能力强、补给手段多样等特点。

海军西湖船,舷号841,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新型综合救援船。该船信息化集成度高,模块搭载能力强,满载排水量13000余吨,具备搜救、医疗、维修等救援能力。
此外,俄方还派出“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响亮”号轻型护卫舰、“别洛乌索夫”号救生船,以及固定翼飞机、舰载直升机和海军陆战队员等参演。
主持人 劳春燕:中国海军这次派出了4艘舰艇参加联合演习,数量和去年相当,但是有好几个都是新面孔,比如说西湖船是去年才刚刚服役的,派出这些新面孔去参加联演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军事专家 魏东旭:参演兵力的变化和升级,体现出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新成果。西湖船的设计和外形非常具有辨识度。首先舰体比较大,据说排水量已经超过了1万吨,而且在舰体的前部,也就是前甲板的位置非常地平整,它设计有大型的直升机的起降点,个头比较大的舰载直升机,无论是转运人员,救援人员,或者像西湖船快速运送一些救援物资会变得比较方便。

西湖船的船尾是救援设备的作业区,有很多专业性的设备。所以看起来西湖船就是一条船。但是它实质上是一个在海上可以移动的综合救援基地,救援设备是非常多的,救援技术也是国际一流。相信中国海军在这种新型救援装备的保障下和支撑下,可以让的潜艇部队能够在安全的状态下走得更远。

主持人 劳春燕:邵兴舰这一次也是首次出国参加这种联合演习,表现相当地不错。特别是在联演的过程当中,不时地有一些外国的飞机舰船抵近,绍兴舰这个时候就是临危不乱向对方喊话。您怎么看绍兴建在这次联演当中的表现?
军事专家 魏东旭:中国海军是越来越强大,装备的现代化的海上作战平台也是越来越多。绍兴舰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传感器非常地先进,有相控阵雷达,还有先进的对空搜索雷达。无论对方的目标是从空中来还是从海上来,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上就可以进行有效地探测。根据对方目标的属性和动作,利用预案精准应对。通过展示实力,让这些挑衅者无论从空中来还是从海面上来都能够知难而退。所以航渡、演习的过程没有出现被干扰的情况。这说明针对突发情况或者海上干扰因素,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而且有实力对它进行精准地应对和处置。
11年系列演习 展示中俄维护和平能力
从2012年到今年,中俄“海上联合”系列演习已经成功举办了11次,成了中俄两国海军合作的重要平台。全方位地提升了两国海上联合行动的水平。时至今日,中俄“海上联合”系列演习已成为提升两国海军海上联合行动能力的重要平台和交流渠道,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的关注。

主持人 劳春燕:从2012年到现在,中俄“海上联合”演习已经举行了11次。从第1次到第11次,有一些什么样的突破呢?
军事专家 魏东旭:首先双方参演的兵力是在不断地优化。从第1次到第11次,从参演的舰艇的型号就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海军还是俄罗斯海军,装备体系的现代化建设都是取得了新成果,取得了新成绩,所以参演的舰艇它实际的作战能力或者说性能是在不断地提升。参演的课目越来越多,这说明中俄两国海军在联合演习的框架内,彼此之间的互信在进一步地深化,彼此之间的了解再进一步地强化。演习就像一场更为复杂的考试。通过出更多的更难的考题,双方可以在一场考试当中互为磨刀石,也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主持人 劳春燕:这次中俄联合海上巡航也已经是第六次了,这种联合海上巡航似乎已经是在向常态化发展了。您怎么来解读这种发展的趋势?
军事专家 魏东旭:演习之后进行的海上巡航,这也是双方兵力联合运用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首先,太平洋还不太平,在相关的区域内还潜藏着一些危机。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中俄两国海军进行联合海上巡航,最大程度地展示了自身在广阔区域内维护和平、维护稳定的一种能力,可以针对这种复杂的因素进行有效地应对。除此之外,在联合巡航的过程当中,巡航足迹所达的区域,也是维护和平能力所触达的区域。

主持人 劳春燕:现在中俄两国的海军这种合作配合都是越来越默契了。未来两国海军在海上合作方面还会拓展哪一些新的领域?
军事专家 魏东旭:其实海上联合系列的演习课目可能会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比如说有一些和登陆相关的演习课目,双方海军就会出动登陆舰。现在中国海军已经拥有了大型的船坞登陆舰或者是两栖攻击舰。如果说未来的海上联合在课目设置的过程当中,还会出现针对沿海区域进行风控进行兵力投送的相关课目。那不排除也会看到大型的船坞登陆舰或者是先进的两栖攻击舰。所以,海上联合系列演习后续还会有更多的新亮点和新看点,也会留给更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