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何以中国 | 以文惠民的天津密码

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启动。“潞卫交流入海平,丁沽风物久闻名”。因河而生、因海而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造就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也沉淀了丰富且极具特色的天津文化。西北角的煎饼果子、老豆腐、锅巴菜、羊汤……一顿早点就能吃出许多花样,这是天津实在的饮食文化。在海河边走走,能听到相声、戏曲,也能看到民族舞、交响乐,感受多样的艺术氛围,这是天津活跃的演艺文化。文化里有生活的气息,在这浓浓烟火气中,满是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幸福感。

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调研时提出“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强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在天津,河海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工商文化、民俗文化、演艺文化、文博文化、休闲文化八种不同的文化形态相互交融,擦亮了独特的“河海津韵”城市新名片。如今,五大道上的小洋楼重获新生变身网红咖啡厅,古文化街的相声融入脱口秀元素吸引年轻观众,这些新变化、小创意不仅成为传统文化对接现代生活的经典案例,更是文化服务城市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的生动写照。

文化有烟火气,才能接地气、聚人气。无论是清晨摊煎饼的“煎饼馃子”师傅,还是傍晚遛弯、打趣逗乐的“卫嘴子”,都能成为津味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与传播者。鼓楼茶馆里,票友们即兴的唱和,或是老师傅们的声声道情,都透露出老码头茶肆中的民俗底蕴;“跳水大爷”引发全民围观、成了独特的“哏都”景观,得益于那份扎根于市井的乐观豁达与真实参与。在这些点滴生活场景中,文化不是被束之高阁、供奉在博物馆展柜中的艺术品。贴近群众柴米油盐生活的同时,让更多群众参与其中、享受其中,而这份源于市井巷陌的烟火气息,也成为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离百姓生活越近的文化传承,越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文化“接地气”背后的深层次思考在于如何以文化服务群众。在天津王串场的“修补巷”里,156项便民修补项目,如细密针脚般织就了覆盖居民高频生活需求的“服务网”。无论是“神针侠侣”徐春元,以国家级非遗“精工织补”技艺为街坊缝补旧衣;还是三代修表的王晴川专注攻克精密部件服务社区几十年,政府“搭台”聚焦“居民满意清单”,匠人“唱戏”精研为民技艺,将文化传承的重心从“保护为主”转向“服务惠民”,深入挖掘多元文化价值,主动呼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关切,才能使文化在与市井烟火的交融中绵延不息、焕发新活力。为文化注入“烟火气”,不仅是增添一份情怀,更是成为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文化价值的不竭动力。

融合八方,异彩纷呈。如今,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到天津这座“快乐都市”参观打卡。清风习习,游船上人们欣赏着灯光旖旎的海河夜景;杨柳青古镇里,拓年画、剪窗花、赏灯展......海外学子沉浸式体验着独特的中国年味;北洋政法学堂中,一群群青少年在红色陈列中重温革命历史、砥砺初心担当。厚植沃土才能根深叶茂,在津门烟火深处品读文化中国,我们看到文化的生命力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滋长于舌尖的美味、耳畔的乡音、手边的修补、街头的欢笑中。当文化传承发展紧扣“以文惠民”的宗旨,落脚于解决民生之需、提升生活品质时,文化便能如那奔涌不息的河海之水,在城市脉动中生生不息,绘就出“和合共生”的美好图景。

责编:夏晓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